中國古代香文化(宋代)

一、兩宋概況

公元960年,經過五代十國的亂世,趙匡胤[yìn]建立北宋,一統中原。

契丹族建立遼國早於宋,是宋北方的強敵,雙方簽訂澶[chán]淵之盟後相對安定。

1115年,女真族建金,滅遼與北宋。

1127年,趙構建南宋,後以秦嶺淮河一線爲界,稱臣於金。

1206年,蒙古鐵木真建國,號成吉思汗。

1279年,崖山海戰,元滅宋。

二、宋代用香情況

宋代對外貿易更加發達,巨大的商船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把南亞、西亞的各種香料,源源不斷地運輸到泉州、廣州港。

1973年,在泉州灣後渚[zhǔ]港發掘了一艘宋代末年的沉船,是遠洋歸來的商船,裝載最多的是各種香料木,總重達(未經完全脫水)4700多斤。

宋代香料的進口量大大超過唐代,是最主要的進口商品,宋代進口香料中最多的是乳香。

乳香是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及同屬乳香樹的樹幹傷口滲出的樹脂,主產地是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和非洲的索馬里。可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因爲廣泛用於藥物、洗浴、合香、宗教等,且價格親民(北宋神宗時最末等的乳香一斤三百文),用量很大。

占城(越南中南部國家)在乾道三年(1167年)一次性進貢乳香100730斤,創下單次朝貢10萬斤香料的最高紀錄。

另一些常用的香料:

沒[mò]藥,是橄欖科植物地丁樹或哈地丁樹的乾燥樹脂。

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樹的乾燥樹脂,產於印尼、越南、泰國等地。

降[jiàng]真香:芸香科的降真香、豆科的降香檀和印度黃檀,都稱降真香,焚香、藥用的都是樹的心材。

宋代最常用的還是合香,以合理的配方、嚴格的工藝配製而成的香丸、香餅,使用更加方便。

三、宋代用香方式

宋代的用香羣體擴散到普通市民,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劉家上色沉檀揀[jiǎn]香”鋪,香廣泛應用於生活,從皇室到市民,所差只是品級價格。

在宋代,焚香、烹茶、插花、掛畫被稱爲文人四藝。

最能代表宋代香文化特點的是文人用香,黃庭堅總結了《香之十德》,香也是李清照詞中的常客,《醉花陰》中說:“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宋代出現“隔火薰香”,即將炭火點燃,埋於香灰中,上面放置隔火片,材質爲雲母、銀等質地,之上再放香料,香氣釋放的更爲舒緩,是文人的雅趣。

另一種用香方式是“印香”,也稱“篆香”、“香篆”、“香印”,最初是用在寺廟裏誦經計時的,即將香料製成曲折盤繞的線,構成圖案或文字,點燃後以燒完的時間來計時。唐代“印香”就已經流行。

燒完的印香,留痕於香灰之上,雖已死滅卻留着生的美麗,發詩人之幽思。

宋代時“打香印”是一項專門的技藝,到明代有了更容易的方法,即在香爐中鋪平壓實的香灰,放上篆模,把香料末填入壓緊,提走篆模,就留下了香印。

四、宋代用香器具

唐代香具的代表是金銀器,到宋代香具的代表則是瓷器。

一方面,香文化深入市民生活,價格便宜的瓷香爐大受歡迎。另一方面,宋代文人趣味簡約含蓄,瓷器也是最好的載體。

宋代瓷器比以前工藝更有進步,唐代燃料主要用木柴,宋已經普遍用煤,高溫持久,中唐之後開始使用匣[xiá]鉢[bō]裝燒,宋代時一器一鉢,釉面不受煙火污染。工藝的進步催生了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

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yí]譜》中說:“內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是五大名窯最早的出處。

汝窯世所罕見,目前所見的汝窯香具只有兩件香爐,一件藏故宮博物院(故宮標註爲樽[zūn]),一件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式樣相同。

汝窯之美在於其色,所謂“雨過天青色”。

宋代瓷香爐的特點是仿古、簡樸、小巧、典雅。

宋代香爐逐漸分爲兩種形制,一類是有蓋的,稱薰爐,一類是無蓋的,稱香爐。

1、薰爐

爐蓋做成蓮花和狻猊[suān ní],是薰爐最常見的兩種。

北宋洪芻[chú]《香譜》記載:“香獸以塗金,爲狻猊[suān ní]、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火煙自口出,以爲玩好。”

宋代的鴨形薰爐別有情趣。

還有一種形制小巧,蓋子鏤空的球形薰爐,宋時人稱爲“香毬”,其實並沒有唐代時金銀“香毬”裏的機關。

2、香爐

北宋時,北方最常用的瓷香爐是一種高足杯式爐,南方則蓮花香爐常見。

南宋最有特色的是各種仿古式樣的小型瓷香爐,取樣於青銅器中的鼎、簋[guǐ]、鬲[lì],以五大名窯和龍泉窯所出最爲精美。

香深入宋人的生活,閒居焚香是文人真實的生活方式,於無聲中薰染出淡淡的生活品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