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底色


天空一片淺藍色,像巨大無比的布幕,散發着柔和的光。忘記仰頭去看看,是否飄着雲朵。太陽光耀眼奪目,使人不敢擡頭去望,只覺周身沐浴在一片明媚裏。

午間匆匆走進校園,被“嘩嘩”的水聲吸引。兩灣小池塘裏,一叢叢小噴泉頑皮地飛濺着,噴起一米多高,再落進水面,循環往復,水們活潑湧動起來。

這邊的池塘底是石塊,水波輕盈,陽光下泛着魚鱗似的光暈,明晃晃的;那邊的池塘底長着厚厚的藻類,水面上漂浮着一些綠黃色的睡蓮小葉子。

教學大樓的玻璃幕牆,反射着陽光與倒影,整個校園顯得潔淨、安然,讓人宛若於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裏,尋到一片“桃花源”,長舒一口氣,心情十分愉悅。

《道德經》講到第二十四章---《餘食贅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大意是說,“凡踮起腳跟想要出人頭地的,反站立不穩;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遠……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急躁的行爲,簡直是剩飯贅瘤,連物類都討厭,何況萬物之靈?……”

楊敏老師講到“匹配法則”:你得到的多,說明你應匹配的多;你得到的少,說明你應匹配的少。如果你想得到多,那麼就努力讓自己去匹配上它。

想起莫言曾說過:“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野心時,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

反觀內省,在低調之中慢慢走向高處。真正的智慧必有兩點:1,友善;2,把善落到實處。而人的最大智慧,莫過於“把持”自己、自我修爲,大層面上“拎得清”。

愈讀書,愈歎服老子語言的精妙。在場聽課的有幾位教授和語言學家,大家談到語言的限制性。“凡是深刻的事物,我們可能都無法用語言抵達。無限接近又不可抵達。

想起兩句話---“妙不可言”與“可意會不可言傳”,漢語博大精深,可有些時候,靈魂深處,仍有語言觸及而無法抵達之處。老子的《道德經》,真正字字珠璣,不贅一字,深不可測,已令世人歎爲觀止。

講到第二十五章---《四大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是說,“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效法自然。”

講到第二十六章---《輕與重》。“重爲輕根,靜爲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大意是說,“穩重爲輕浮的根本,清淨爲躁動的主帥……輕浮便失去根本,躁動就失去主帥的地位。”

一個人如果要生活得靈動飄逸,你必須有厚重做底蘊。每個人的安然,必定要有漫長的積累。精神、物質、心靈上的厚積,才能活得如一片雲之飄逸。

祝小兵教授講到他的書---《個人理財》,有句話印象深刻,他說,“人們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更可怕的是,'你理不對財,財更不理你。'

晚間楊敏老師講到心理的健康與成長,以季羨林的一生爲例,分析人生的幸福。季羨林先生是“國寶”級大師,但他自認“此生喜憂參半”。

一個人的幸福,一半來自事業的滿足,一半來自家庭的親情感。季羨林一生事業碩果累累,但家庭卻千瘡百孔。

印象很深的是,楊敏老師講到“隔代親”現象,其實是一個危險信號。遇到這種現象,就要引起對“親子關係”的警醒。

人通過家庭來傳承生命,愈是幸福的家庭,生命得到的滋養愈多,生命力愈強。反之亦然。

“成年人的關係模式,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不幸和傷害代代相傳,幸福的人生需要創造和突圍。”“提升幸福的能力,不僅是一個人的事,也是關係到家庭甚至家族的事。”

即便驅車二十餘公里,我仍喜歡面授課程。更重要的是,在如此濃厚的學術氛圍裏,覺得自己靈魂是鮮活的,是需要奔跑向前的。

晚上沿着馬路散步一會兒,杜鵑花已全然盛開。一朵朵,一片片,粉紅的大花朵高託於綠葉之上,擠擠挨挨,絢爛無邊。彷彿一望無際、明朗、可愛的笑臉,令人心中升起明亮的笑容、希望與幸福。

杜鵑花旁邊,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或黃或白的小花朵,在春風裏輕輕搖晃。不禁想起袁枚的詩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春夏秋冬,來自大自然的風,帶着大自然的饋贈,讓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的渴望與自由。萬物有靈,靈魂的底色是什麼?或許最美的答案是,嚮往安然、成長、愉悅和幸福。

人間最暖四月天,春光怎舍辜負?我決計明早來看杜鵑花,沐浴晨曦,沾着露珠,一定更加美不勝收吧!想起“道法自然”,我亦要追隨自然的腳步,來靜靜欣賞那花開花謝,雲捲雲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