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禹像

多少年來大禹像一直高高地站立在327國道和兗谷路的十字路口的中心點,他頭挽髮髻,身背斗笠,神情凝重。他一手緊握耒耜,一手直指前方,其氣勢不亞於統領千軍萬馬的將帥。

有人說,兗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得幸於大禹的庇護,所以人們崇敬大禹並把他奉若神明。

我在大禹像附近居住近二十年,每次外出回來當遠遠地看到大禹像時,一種回到家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但由於高聳的大禹像位於327國道上,儘管燈光如晝,疲勞駕駛的大貨車司機們仍多次迷迷糊糊地衝到他老人家的腳下,致使護欄破碎,花圃一片狼藉。自前幾年裝上紅綠燈後,那種爭道搶行的現象也不復存在了。

我這次回家,受人之託到處機關辦事,車行至那個十字路口時,驀然感覺寬闊的路口,空曠無物,我還以爲自己走錯路了呢。此路口熟悉得無法再熟悉了,怎麼會走錯了呢。但在此高高聳立的大禹像呢?莫非是大禹搬家了?

這時猛然想起,老鄉曾寫過的那篇沒有找到大禹像的文章,我當時還大言不慚地說,我能找到呢。

大禹像的搬遷,也許是因爲在此建國際大型物流園和的緣故。物流園的建成讓本來就忙碌的道路更加忙碌,來來往往的大型貨車,絡繹不絕。

倍受崇敬的大禹治得了洪水,但治不了車流如注的繁忙交通,搬到清淨處受人瞻仰,也不失爲一種美好。

忙活幾天後,我猛然又想起大禹的去向,便懷着好奇詢問了姨弟,得知搬到金口壩附近。

喫過晚飯,我和弟弟沿着泗河堤下面清幽漂亮的小路,向東迤邐而行,開始了尋找大禹像的漫遊。

堤上的柏油路寬敞平坦,兩邊的櫻樹,花團錦簇;堤下的人行道,小徑蜿蜒,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人們或成雙成對,或攜妻帶子,在環境優美的河邊遊玩。

記得十年前,我剛從城北搬到城南時的一個傍晚,出於對新環境的好奇,獨自沿着河堤走了很遠很遠。那時,河堤是一條又窄又陡的土路,兩邊是高大翁蔥的白楊樹。隨着暮色的降臨,那條路像一條蒼白色的長蛇,望不到盡頭。

當我返回時,原來稀稀落落散步的幾個老人,不知何時已不見蹤影。看看前面朦朧一片,望望身後空無一人。茂盛的樹林漆黑一團,陰森可怖。鐵青的河水時而閃現出一抹清冷的光芒。

我不免驚慌起來,併爲自己的愚昧行爲而懊惱。行走的速度不斷加快,但夜風吹動的樹葉彷彿是發出的一陣陣捉弄似地譁笑。

我累得氣喘吁吁,當看到橋頭的路燈時,背後粘粘的汗頓時被中秋的夜風吹乾,那顆緊緊攫住的心才放鬆下來。(後來聽一個同學說河堤兩旁墳地聚集,聽後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我們從大橋下走上來時,河堤公路的西側出現一片燈光輝煌的仿古建築羣,這就是新修建的大禹公園。

“大禹像!”我高興地對弟弟喊到,那種興奮,彷彿像是看到久違的老朋友似的。

在燈光的映照下,大禹顯得更加威嚴莊重。他站立的臺座雖沒有原來的高竦,但所處的位置和刻有簡介的臺座卻更有寓意。

大禹公園佔地三十三畝,主建築爲三層,其主體是大禹紀念館,文化長廊及文化廣場。文化廣場設有“兗州八景”,大禹治水主題牆等。大幅景牆畫雕刻着大禹面對滔天洪水而不懼,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典歷史典故。

看了大禹文化公園建設碑記,才瞭解到大禹搬到此地意在結合金口壩和青蓮閣的遺蹟而形成兗州人文歷史古蹟區,並連同興隆文化園構成一條完整的歷史文化帶,從而更好地推動區域文旅產業的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