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筆記45|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痰飲(腸間停水/膈間有水/臍下悸)

8、腸間停水:己椒藶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増,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病人便祕,有排氣,看似小承氣湯證,痛的部位又在大腸的位置,讓病人平躺下來按壓肚子,咕嚕咕嚕有很多水聲,“腸間有水氣”,水停在腸壁和薄膜中間,用己椒藶黃丸。

此病如何而來?由驚發而來。病人本來就有便祕在大腸裏,應是大承氣湯證或大柴胡湯證,結果受到驚嚇,乾燥的大便剛好頂到肝臓與大腸連接的血管處,產生一個很特殊的現象:讓水和糟粕分開來,這個水就會滲到大腸壁外。清這裏的大便,己椒藶黃丸是唯一處方,按壓右天樞劇痛,甚至可以摸到大便的硬塊。

己椒藶黃丸由簡單的四味藥組成:椒目即蜀椒,辛辣入肺和大腸,打開肺氣,讓肺氣下降,還能驅蟲,消炎解毒,因爲便祕很久腸子裏可能生蟲。防己排三焦的水,因爲水跑到腸壁外即三焦裏去了。葶藶子滌水去痰的力量很強,苦寒,大便停太久了,光靠大黃芒硝不足以清出,要靠葶藶子,又大腸和肺相表裏。大黃推不動大便的硬塊,加芒硝下去把大便打散。這個藥喫下去後大便出來很爽塊,排出的大便是一片片的,水也排出。

服法:把半錢芒硝溶於水中,用芒硝湯吞服丸劑。此藥一定用丸劑,湯劑的話,湯者蕩也,湯走掉了,大便還被吸在那裏。

己椒藶黃丸證的水飲是停在腸子中間,而非腸子裏,如果是腸胃裏面有水飲,病人不會“口舌乾燥”,只要病人腸子常咕嚕咕嚕叫,又沒有下利,就是水停在腸子之間。

9、膈間有水: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升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平常好好的,突然嘔吐得厲害,胃很不舒服,且“眩悸”,暈眩又心悸,原因是“膈間有水”,胃的外側有水飲,緣於水喝太快,比如運動大汗後灌水,或躺着喝水,結果水嗝到了,這些都是偶發一次,一劑即愈,之所以加茯苓是因爲茯苓能利中焦的水。

還有小孩子偶爾吐奶一次,也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天天吐的就要用五苓散了,五苓散用在兒科很好用,小孩子的水腫、口水多均可用。

10、臍下悸:五苓散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六銖 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 桂枝半兩

上五味,爲末,白飲服方寸,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

肚臍下有動悸,口水很多,還有嚴重頭昏,都是水症,用五苓散。

臍下動悸用茯苓,臍上動悸用桂枝,臍後動悸同時用桂枝和茯苓。

五苓散是經方標準的溫陽利水的一個處方。桂枝是陽藥,用量多,水會積累在身體裏是因爲陽不足,陽藥行陽,推動水,水就動起來了。白朮收溼,茯苓、澤瀉、豬苓把水從小便消導出來。

實際上產生五苓散證是因爲,病人本來明明是桂枝湯證,平常人喝一劑桂枝湯得汗以後病情就好轉了。然而對於體力比較差的人,同樣的桂枝湯下去,腸胃的津液也按照桂枝湯的意思發到皮膚表面了,也流汗了,或者是服用麻黃湯、小青龍、大青龍湯等,這些水出來了以後,好的津液應該會再回到身體裏面來,只有病毒會排出去,然而由於此人心臟的力量不夠,沒有辦法把水再收回來,此時就要用五苓散。

臍下有動悸代表下焦有水。一般來說,只要看到有肌肉或是皮膚潤動、跳動,大部分都是有水在下面。像真武湯證就有肌肉惕動的現象,這都是因爲有水氣而造成的問題,只是停留的位置不一樣而已。如果是在肌肉裏面,肌肉就會跳動。如果在下焦,臍下就會動悸。“吐涎沫,而癲眩”是因爲水沒有辦法供應到上焦而造成的問題。一般來說我們看到有飲病的病人都是比較胖的人オ會有,瘦子比較少,可是張仲景說瘦的人也會有飲病的。

臨牀上五苓散也用於治療尿毒症,處方里含五苓散。偏頭痛,症狀是口渴、小便不利,表水把血管包住產生的頭痛,亦用五苓散。見水則發的癲癇也是五苓散證。五苓散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臨牀上凡有水飲問題的都可以考慮到五苓散,五苓散很好用,包括古代溫疫都用五苓散。

相關鏈接:

《金匱要略》筆記44|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痰飲(溢飲/支飲)

《金匱要略》筆記43|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痰飲(治療原則/痰飲/留飲/懸飲)

《金匱要略》筆記42|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痰飲(基本觀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處方僅供學習交流,不作他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