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甫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談一點看法

文/兌

這段時間真的好煎熬。可能因爲上火導致的牙疼,本來已經讓我痛苦不堪,何料又增加了感冒,真應了那句“屋漏偏逢連夜雨。”

一想起這句,不由得又想起了杜甫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這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也就是我們長說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顛沛流離之際,終於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不料在這一年的秋天八月,經過一夜的大風,草堂本來已被損毀,卻又遭大雨接踵而來的加持,更是苦不堪言。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更加感慨萬千,才寫下了這篇至今讓人讀來都膾炙人口的詩篇。

關於杜甫草堂,我還真去參觀過,雖然已不是當初真實的模樣,只是造出來的人文景觀,以供後人參觀,感受一下詩人當時的貧寒生活環境。

對這首詩的內容我就不再多說,估計大家也大概有所瞭解,反正很悽慘。我今天想說的是詩中所提到的,也許在我們眼裏很不起眼的茅草。

茅草在現代人的印象裏,一定是那種很平常很貧窮人家的屋頂才鋪用的東西。

但知識點來了,在古代一般人家屋頂所鋪的茅草只有一重。

爲什麼只有一重呢?那是因爲這種茅草不是一般的茅草,它是能遮風擋雨防曬的好產品,不是野地裏隨便哪裏媷來的普通草。所以說這種鋪屋頂的茅草,在當時也是很值錢的東西。這一點從詩人的詩中可想而知,詩中提到連盜賊都想要抱走的東西,你說值不值錢?

一般人家才僅僅只鋪一重茅草,那杜甫家卻如詩中所提到的有三重,大家想想,這是什麼概念,鋪三重啊,是不是很有錢?縱然如開頭所講是求親告友所建,但沒有自己大部分的投入,是不可能建成的。

我想這個時候,用一句俗語來形容杜甫當時的境遇挺好。雖然落魄潦倒、貧苦交加,也可比喻爲“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我這麼考量,是因爲從屋頂能鋪茅草三重這一點來說,他相比較於平常百姓人家屋頂只鋪一重茅草,家境還是高出不少的。

那杜甫的這首詩所寫的慘狀是不是很真實的存在呢?我認爲是真實的。當時所發生的狀況就是如他詩中所描述的那樣,只不過做爲一位文學大咖筆下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被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大雨虐待,會描述得更爲突出尤爲深刻。

還有一點我想說,杜甫畢竟是高幹子弟出身,從小錦衣玉食慣了長大的他,也曾爲官於人之上的他。在經歷了人生幾番低谷時期,遭受許多磨難後,縱然他的生活,仍較好於當時平常百姓人家的生活狀況,抒發抒發個人鬱悶的心情,也是有情可原的。畢竟在他的生活圈子裏,他的經歷是比較悲催的,這從他創作的諸多詩歌中可見一斑,就是悲多過於喜。

以上看法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