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谈一点看法

文/兑

这段时间真的好煎熬。可能因为上火导致的牙疼,本来已经让我痛苦不堪,何料又增加了感冒,真应了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想起这句,不由得又想起了杜甫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颠沛流离之际,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不料在这一年的秋天八月,经过一夜的大风,草堂本来已被损毁,却又遭大雨接踵而来的加持,更是苦不堪言。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更加感慨万千,才写下了这篇至今让人读来都脍炙人口的诗篇。

关于杜甫草堂,我还真去参观过,虽然已不是当初真实的模样,只是造出来的人文景观,以供后人参观,感受一下诗人当时的贫寒生活环境。

对这首诗的内容我就不再多说,估计大家也大概有所了解,反正很凄惨。我今天想说的是诗中所提到的,也许在我们眼里很不起眼的茅草。

茅草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一定是那种很平常很贫穷人家的屋顶才铺用的东西。

但知识点来了,在古代一般人家屋顶所铺的茅草只有一重。

为什么只有一重呢?那是因为这种茅草不是一般的茅草,它是能遮风挡雨防晒的好产品,不是野地里随便哪里媷来的普通草。所以说这种铺屋顶的茅草,在当时也是很值钱的东西。这一点从诗人的诗中可想而知,诗中提到连盗贼都想要抱走的东西,你说值不值钱?

一般人家才仅仅只铺一重茅草,那杜甫家却如诗中所提到的有三重,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铺三重啊,是不是很有钱?纵然如开头所讲是求亲告友所建,但没有自己大部分的投入,是不可能建成的。

我想这个时候,用一句俗语来形容杜甫当时的境遇挺好。虽然落魄潦倒、贫苦交加,也可比喻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这么考量,是因为从屋顶能铺茅草三重这一点来说,他相比较于平常百姓人家屋顶只铺一重茅草,家境还是高出不少的。

那杜甫的这首诗所写的惨状是不是很真实的存在呢?我认为是真实的。当时所发生的状况就是如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只不过做为一位文学大咖笔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大雨虐待,会描述得更为突出尤为深刻。

还有一点我想说,杜甫毕竟是高干子弟出身,从小锦衣玉食惯了长大的他,也曾为官于人之上的他。在经历了人生几番低谷时期,遭受许多磨难后,纵然他的生活,仍较好于当时平常百姓人家的生活状况,抒发抒发个人郁闷的心情,也是有情可原的。毕竟在他的生活圈子里,他的经历是比较悲催的,这从他创作的诸多诗歌中可见一斑,就是悲多过于喜。

以上看法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