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力》1:什麼阻礙你有效決策?

原創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今天

早上起牀時,你會選擇穿什麼衣服?喫什麼早餐?在面對職業發展時,你是繼續在本行業深耕,還是換一個貌似更有前途的賽道?

生活中,我們面臨大大小小的選擇,有一些影響很小,比如今天喫什麼,有些則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比如和誰結婚。而在這些重要的選擇上,我們很難說有靠譜的決定。

在《決斷力》這本書中提到一組調研數據,40%的律師建議年輕人不要從事法律方面的職業;一個針對兩萬個獵頭公司的調查顯示,40%的高級行政人員在18個月內被開除,或者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而主動請辭;在商業合併決策中,有83%的決定都沒有給公司或股東帶來利益價值;而針對2207名管理者的調研中,60%的管理者表示,自己糟糕的決策和好的決策概率是一樣的。

而我自己身邊,也常常聽到有同事後悔選擇了當前的專業,希望能夠切換職業,但又缺乏勇氣這麼做,最後不了了之。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而在重要選擇關口,能否做出有效的決策,常常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發展與幸福程度。

這也是我自己學習並和你分享這個這個主題的原因,本文和你分享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決斷力》,它的作者是兄弟倆,也被稱爲“希思兄弟”,其中奇普·希思(Chip Heath)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爲學教授,丹·希思是杜克大學社會企業發展中心(CASE)高級研究員,前哈佛商學院研究員,這本書是兩兄弟關於有效決策方面的結晶。

本文會重點介紹我們在決策中容易碰到的4個阻礙,並簡單介紹作者提出克服方法——WRAP。

1 四個障礙

在介紹四個障礙前,先了解一下我們決策的常見4個步驟:

步驟1:面對選擇,我們需要做出什麼選擇,有哪些選項?

步驟2:分析選項,各個選項的優劣是什麼?

步驟3:做出選擇,從衆多選項中選擇一個

步驟4:接受結果,承擔選擇的結果

而在每一步中,我們都可能掉到坑裏,或者是碰到障礙,我們逐一說明。

1.1 認知狹隘

這是在第1步中,我們最容易碰到的障礙,具體講,就是看不到更多的選項。書中提到我們常常容易陷入的一個困境,就是二元選選擇,比如,爲了上班方便,要不要買車?今天晚上要不要看電影?要不要和這個人結婚?人爲地將自己的選擇縮減到極爲有限的個數,特別是在”是非“中選擇,常常很難有很好的效果。

而換種提問方式,可能就能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把“要不要買車?”換成“如何改善我們的出行方式,或者是節省通勤時間?”,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有多個選項,比如“租車、打車、公共交通、在公司附近租房……”

爲什麼我們容易陷入這個障礙呢?我理解,主要原因是”認知吝嗇”,人們不願意做選擇,特別是還需要自己創造選項的時候,因爲這樣太費腦了,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本性,所以,創造選項是需要克服人性的。

1.2 證實傾向

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在和老闆彙報方案的時候,有的人貌似準備了多個方案,讓老闆選擇,但自己已有很強的傾向性,而材料中大多是證實自己觀點的證據。

所以,在第2步分析選項的時候,我們貌似在權衡比較和分析,實際是常常容易在爲已經有的傾向性找證據,而在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無論你堅持什麼觀點,總能找到支持你觀點的證據,而你常常容易選擇性接受。

比如,假如有兩個研究,一個是跑步有各種各樣的好處,有利於身體健康,而另一個是,跑步容易傷膝蓋,如果你是一個經常跑步的人,你可能更加願意選擇相信第一個研究,而懶得跑步的人很可能會選擇第二個,因爲這樣可以更加心安。

以我自己爲例,我的主要工作是電動汽車的聲音設計,其中一個工作內容就是給電動車加上主動聲浪,對於是否要加這樣的一個音效,關鍵看你自己是否想推動去做,因爲你總能找到相關車型有這個系統,比如我當時就能找到BBA(寶馬、奔馳、奧迪)車型有這個系統的車輛,當然我最後也如願以償了。

1.3 短期情緒

決策的第3步是做出選擇,我們常常以爲我們是通過理性分析做出的選擇,而很有可能是基於短期情緒,比如一個項目時間很緊,面臨着項目的壓力,你會在巨大壓力下選擇一個短期的緩解方案,而很有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如果能夠克服短期情緒的影響,常常會做出對長遠更加有利的選擇。

商業史上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因特爾公司當年轉型的例子,當時的領導人安迪格魯夫面臨一個選擇,是否要放棄存儲器業務,轉型做處理器,他經過很多糾結,無法決定,因爲當時存儲器還在賺錢,而且這是他一手開創的業務。

後來,他做了一個假設“如果我現在被董事會開除了,他們聘請了一個新的CEO,他會怎麼做?”,他很確定,新的CEO會選擇做處理器,所以,他後來決定把自己當成那個新的CEO,做出了現在看來正確的決策。

1.4 過度自信

即使我們避免了前面的3個障礙,做出了看似正確的決策,但是我們誰也無法保證它一定有好結果,因爲未來總是有不確定因素,而且有些是我們事先無法預估的。而人們常常高估了自己對未來的判斷,而當意外發生後,自己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比如我在工作中就犯過類似的錯誤,按照理想情況選擇了一個方案,高估了順利完成的可能性,就答應了一個時間,但開展中,事情並不如預想的順利,最後時間到了,自己沒有按預期完成。

所以,一個好的決策,常常要給錯誤留下空間,也就是要有挽回的餘地。比如我當時做出到上海工作的決定時,設想過,如果實在在上海混不下去,大不了再回到武漢找工作,所以目前看來,這還是一個正確決定。

2 WRAP方法

上面提到的這些障礙,很多都是和我們本能相關的,我們很難通過改變本能去改善,所以作者提出了一個工具,幫助我們做好決策,這就是全書的核心方法——WRAP,它是四句話首字母的縮寫,分別是:

Widen your options:拓展選擇空間;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在現實中檢驗設想;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爲決策留出距離;

Prepare to be wrong:做好出錯的準備。

從字面也容易理解,在這裏不詳細展開,我們後續會分文章單獨介紹,本文我們想用書中提到的一個故事來印證一下這個決策方法。

3 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普利斯特里,在1772年面對一個艱難的職業決定,是否接受謝爾本伯爵的聘請。這個伯爵願意每年花250英鎊請普利斯特里給自己做顧問,並同時培養自己的小孩。

而當時普利斯特里正是缺錢的時候,他當時作爲牧師的年薪是100英鎊,而他有8個小孩要養,所以面對這個機會,他很難拒絕,但是他又不願意遠離家人,到倫敦去。

面對這樣“去或者不去”的選擇,普利斯特里沒有立即做出選擇,他首先給自己增加了選項:爲了增加收入,我能不能通過科學巡迴演講的方式來增加的收入?我能不能不常住倫敦,而是在重要的時間纔去,大部分的時候都在自己家鄉?

爲了做出選擇,他還諮詢了身邊的好朋友,他身邊的朋友都認爲他不該接受,因爲這樣會使他受到羞辱,並依賴一個貴族,有那麼一刻,他開始傾向放棄這個機會。

但是,他沒有立即選擇,而是選擇蒐集更多的信息,他又諮詢了另外一些和熟悉伯爵的人,而這些人給出了相反的建議,因爲他們一直認爲伯爵是一個很靠譜的人,應該接受,他開始嚴肅考慮這個建議。

在這樣看似矛盾的觀點下,他沒有立即作出判斷,而是徵求更加中立的觀點,他又諮詢了一下富蘭克林的觀點。

最後,他決定接受伯爵邀請,但牛人就是牛,他沒有高估這個關係的可持續性,爲了避免以後關係破裂對自己的家庭的影響,他爲自己爭取了一個有利的條件:如果以後因爲某些原因,結束了這樣的一個合約,伯爵還是需要每年支付他150英鎊的費用。

而最後,伯爵同意了他的提議,而且這個合約持續了7年結束了,伯爵按承諾繼續支付費用,普利斯特里的家庭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這個普利斯特里也不是普通人,是他發現了氨、一氧化碳以及氧氣,並出版了150部作品,他甚至發明了蘇打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是有可能性克服決策中的障礙,做出更好的決策的,而方法就是通過WRAP,克服決策中的障礙。

總結

我們常常需要做出各種選擇或決策,而重大的決策常常決定我們的發展和幸福,如何提高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我們需要克服決策中的4個障礙:認知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方法是WRAP:拓展選項、現實檢驗、留出距離、犯錯準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