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大學霸顛覆人生的思考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北大一對學霸夫妻遠離社會,在深山老林中隱居27年的事兒。讀後感觸頗多,不吐不快,與朋友分享一下吧。





    主人公叫王青松、張梅,還有一個兒子。現生活在距北京幾百公里外的大山裏。這裏除了他們家,荒無人煙。初見這對夫妻,蓬頭垢面、破衣爛衫、皮膚粗糙,完全是一對不加修飾的農夫和農婦。而兒子小宇呢,是老王親自接生的。跟城市小孩不同。他三歲就開始放羊,沒打過疫苗,沒喫過抗生素。講起話來聲兒很大,走起路來腳下生風。他沒穿過名牌衣服,卻有健壯的身體,他沒玩過遊戲機,卻有無比單純快樂的內心。

      他們有2500畝地。他們住自己建造的小屋,每天耕地種樹、養雞餵羊。他們種紅玉米、旱稻子,他們喫自家收穫的粗糧餅。他們用草木灰、皂莢洗衣服,他們用鹽水代替牙膏牙,用自己種的高粱杆做筷子。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給自足。看到這裏,你一定很羨慕吧?這不就是我們要的詩與遠方嗎?這讓我們想起海子,想起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這也讓我想起了陶淵明。陶淵明是出生於官宦之家,他毅然退出士大夫階層,迴歸田園。他《歸園田居五首》、《歸去來兮辭》等每每讀起,都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油然而生,那種歡愉和暢快,我想就應該是老王夫婦晨曦微露時,在山上薅草、餵雞;傍晚的斜暉裏丈夫餵豬,妻子就在旁邊磨碾子的樣子吧?




      凡事都有個起因。陶淵明歸隱田園,是因爲對官場心灰意冷。而王青松、張梅夫婦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遠離塵世呢?

      王青松,北大國政系79級學士,北大法律系83級碩士,一畢業就留校任教。從小習武的他,還是國內較早一批的氣功師傅和養生專家,僅在北京,就有超百萬人聽過他的講座。而在他以第一名成績通過北大哲學系湯一介教授的博士考試,卻被學校通知不予錄取。而同在北大教英語的妻子張梅也曾連續五年評不上講師。由此,他們便遠離了城市,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了。

      但現在,在他們與世隔絕了許多年之後,又開始與外界有聯繫了。原因就是因爲兒子需要讀書。但我想,這孩子還能融入現在的社會嗎?當初,他們義無返顧地歸隱山林,孩子也習慣了無憂無慮的自由生活。這又讓我想起了陶淵明。

      陶淵明前後娶了兩個妻子,共育五子。這五個子女給陶淵明的生活帶來了歡樂。他給孩子們寫了不少詩。譬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命子》)“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止酒》)“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責子》)等等。其實,做爲讀書人,陶淵明也不會不爲五個孩子的未來考慮。你看他寫的《與子儼等疏》,就有對他們細細的叮囑。在現有的資料中,我沒有發現有陶淵明子女的文字記載,想來他們可能也沒有什麼功名吧。

      而再回到王青松、張敏的兒子小宇身上呢,我想,兩名北大高材生兒子的智力絕不會差到哪裏去,更何況,二人也時常教小宇文化課。如今夫妻想的是不能讓兒子脫離社會,畢竟孩子的未來不可能在大山深處。但小宇一出生就生活在荒無人跡的大山裏,除了父母沒有接觸過其他人,更何況他至今從沒有打過疫苗。這樣的孩子怎能融入到如今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去?並且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是在兒童時期,現在再去改變孩子這質樸無華的性格怕也難了。這樣一想,又不知該爲這一家三口高興呢,還是該爲他們孩子擔心呢?




      想來陶淵明生活的東晉城鄉差別還不會很大,孩子們只要過得開心,就是默默無聞也便罷了。如今的社會可不同了,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吧。記得多年前,我曾在浙江省嘉善縣住過半年。嘉善縣非常乾淨,綠化也非常好。但我卻非常不能適應的是,在整個縣城沒有賣報刊雜誌的地方,只有一個圖書館,還只有一些舊書、老書。再想想王青松一家住的地方,沒電、沒電視、沒網絡···如果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能住多久呢?

      如果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每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不錯。但有了孩子,那孩子的將來定然是父母考慮的重中之中的事情了。所以王青松夫婦也不淡定了,只能爲了孩子而打破了沉寂。

      想當年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因爲他對官場徹底失望了,辭官去過安靜、平淡的田園生活。而王青松夫婦歸隱,除了學校的原因外,他們夫婦在性格上是否有缺陷呢?這個不得而知。當北大的富豪同學得知他的近況後,嚎啕大哭:你怎麼成這樣了?你缺多少錢我都能給,不能讓北大的博士這麼受苦···可王青松卻覺得他心裏是富有的,富豪同學身在高位瀕臨崩潰的壓力是可憐的。忽然想到漢·東方朔的《據地歌》:

    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

    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的確,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我追求閒逸瀟灑的生活,但不一定會到林泉野徑去尋找。在都市繁華之中過隱逸的日子,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找尋心靈淨土,獨善其身,這也許是更高境界吧?

      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擔心王青松的兒子小宇,小宇將來的路怎麼走呢? 朋友,你是怎麼看王青松一家歸隱大山的事兒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