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豪成長會: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避免自卑和自傲,持續成長?2021-04-28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具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有幽默感、能爲他人着想、充滿活力等等。

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爲“貴”,爲何“貴”,貴,說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漸形穢。 

其實,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爲現實的目標,採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

最後一點,要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爲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價,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爲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爲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爲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纔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 關係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

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爲取捨判斷的標準.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爲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

俗話說,先 入爲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

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 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

在較爲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

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班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爲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

第三,切莫先入爲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爲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

因爲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