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學之心理學視角看問題

學習時間:4月23日

參與人數:20人

學習內容:用心理學的視角來探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首先引入ABC理論,說明了決定我們情緒變化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的看法想法和對事件的認識。

不合理的觀念有三個特徵:1絕對化的信念;2糟糕至極;3全盤否定(或者以偏概全)。

學友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從親子關係,到婚姻關係,到心理學爲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聖賢經典可以?

齊老師都一一做了深入淺出的解答。當談到自己做心理扶貧時,金句頻出:

精神貧瘠比物質貧瘠更可怕,它是物質貧窮的根源。如果一個人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無論多麼困頓,他總會有走出來的一天。

討論“寒門再難出貴子”。寒門,寒在哪兒?寒在精神貧寒。貴,貴在父母精神並不貧寒,甚至很高貴。

當學友問到想要改變和母親疏離的關係時,齊老師說,當有了改變的意願,從技術的層面建議,先做一個嘗試,可以先拉拉媽媽的手,和她去散步,或者給她一個擁抱,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儘量延長和媽媽身體的接觸。身體的接觸勝過千言萬語。

學友問到,爲什麼心理學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聖賢經典才能究竟圓滿地解決?

齊老師做了深入的分析。心理學是在術的層面,解決一個一個的個案。但是面對大的社會問題,心理學是沒法解決的。

當今社會,人們不再認爲家庭的和諧是人生的成功,而是把掙多少錢,開什麼車,認識什麼名人作爲炫耀的資本,這些問題會引發問題孩子,問題家庭乃至很多社會問題的產生。而這些社會問題是心理學沒法解決的。心理學很難像我們的中華經典一樣成爲一個文化,它只是一個一個的理念,解決一個一個的點。心理學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西方研究出來的一個個技術,而它的根,它的源泉就是中華經典。

目前很多的教育問題,並不一定是體制的問題,體制的背後是文化問題。什麼樣的文化催生什麼樣的體制。所以國家纔會倡導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果文化不復興,即便是體制改了,人也會把它操作回去。只有整個民風變了,社會纔會改變。

原生家庭是什麼?就是我們傳統文化裏的家風家教。

九十分鐘的學習,輕鬆、感動、真誠,且又引發了思考,大家都很有收穫。最後大家感謝老師,互道晚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