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華校長--樸門永續的花園學校

作爲博士時研讀農學方向的家長,我很驚喜在自己孩子的學校裏,小學階段就開展了具有高度專業性的“樸門永續”理念的學農實踐課程,因此,作爲家長,我自告奮勇進行了這一次有意義的採訪。

孩子在鄭麗華校長的學校裏,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自然條件,每週孩子們在戶外的時間超過8個小時,超過了北歐學校平均水平。

研究發現,與自然的有效接觸能增進兒童的整體健康和整體發展,能增進兒童的認知發育,增進兒童的社會發展,減少兒童焦慮、抑鬱和壓力,提升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提升兒童的成就感和心理賦權等等。正如鄭麗華校長所言:“自然是開啓兒童內驅力的一把鑰匙,是兒童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的來源。我希望我的學校裏的孩子都沒有自然缺失症”。

戶外學習被認爲是“恰當的童年”的一個必要部分,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因爲父母的撫養焦慮而使得“田園牧歌式的童年”越來越少,孩子們與自然界越來越隔絕,越來越不瞭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越來越陌生於萬物生長的繁榮。

鄭麗華校長的這個理念來源於她的親身經歷。“小時候我的父親雖然工作很忙,但我每天放學之後去找他,他都會抽時間帶我到大自然裏走一走。那裏是我至今都難以忘懷的地方,我還記得雨後森林的味道,看過通體透明能看到骨頭的奇怪的魚,看過蘑菇如何生長、小鳥如何築巢、蝴蝶如何繁衍,看過一對黃鶴每天從天空中飛過,飛往山間的家,家裏還有一窩小黃鶴,還有在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奇奇怪怪的各種植物和小動物。這些場景似乎就是我的精神聖殿,從這裏我能汲取源源不絕的力量,讓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心底寬廣”。

鄭麗華校長的學校開展自然教育,是希望孩子們在完全暴露在自然中時,通過教育活動能發現自然的奇妙之處,欣賞自然從而建立生態素養和與自然產生鏈接。所謂自然鏈接是指一種人類與自然之間形成的情感聯繫及持續與自然接觸形成的康樂感。自然鏈接理論認爲持續的曝露於自然中獲得好處及從自然界中獲得積極體驗而形成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將直接影響人的身體,精神和整體福祉。

當今社會的孩子由於熒屏時間過多,父母的觀念,社會的環境等多方因素等造成與自然形成隔絕,自然體驗已經下降到人類作爲一種大自然物種以來的最低水平。這種與自然的隔絕就是鄭麗華校長提到的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 NDD)”最早由美國作家魯夫提出,特指人類(特別是兒童)長期與自然隔絕而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各類症狀,雖然NDD沒有被列爲醫學意義上的疾病,但長期的自然缺失卻可能導致一系列身體機能失調或疾病的獲得機率上升,如罹患肥胖症的機率上升15%,抑鬱症上升33%,焦慮症上升44%。雖然NDD沒有被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疾病種類大全ICD-10和美國心理治療師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列入成爲醫學意義上的疾病,但長期的自然缺失卻可能導致一系列身體機能失調或疾病的獲得機率上升。有理由相信,自然脫鏈(nature disconnected)是導致NDD的可能原因。

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再有“自然缺失症”,鄭麗華校長設立了基於樸門永續(Permaculture)理念的“學校花園項目”。樸門永續是一個由permanent(永久持續的)和agriculture(農耕)組合而成的詞,是一套設計系統,由比爾·莫里森和大衛·洪葛蘭爲了可持續人類環境而創立。樸門永續設計追求的是給地球的生命提供一種可以持續的、安全的發展模式,其主要精神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從中尋找各種可效仿的生態關係,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院、生活,以尋求並構建人與自然的平衡點,它可以是農業科學,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和藝術。

鄭麗華校長所倡導的“學校花園項目”是指基於樸門永續及自然教育理念,建立一個擁有多樣戶外教室的未來校園。這樣的學校可以將戶外自然環境(花園)與常規教學內容相結合,學習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物、天文等學科知識。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教師可以將其作爲課程研發的設施,用來開發多種戶外教室作爲特定課程科目的學習場所。同時,孩子們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保持與自然的聯繫,通過玩耍、親身體驗以及特定的研究來學習生活和生存的功課。課程項目的開展依託於食物或其他植物的種植,同時融合小學常規教學內容的學習。

樸門永續、學校花園、自然鏈接,這些只有在學術文獻中才能被看見的理論,在鄭麗華校長的校園中得以理論聯繫實際,落實到育人的細節中。做教育的創新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氣,需要對教育的赤子之心!鄭麗華校長用適合中國國情的方式,吸收國內外先進的自然教育理念,紮紮實實地探索着對抗“自然缺失症”的中國方案,有鄭麗華校長的學校,是孩子們的教育福利,更是家長們尋尋覓覓的花園學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