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學傳播者--徐壽

 中國化工博物館


1666年,牛頓發現太陽光經三棱鏡的折射後可呈現彩色光,他稱之爲“光的色散現象”。一束白光會被三棱鏡分出不同顏色,一般就分爲紅、橙、黃、綠、藍、靛和紫七種顏色。

三棱鏡 

在19世紀末的中國,有一位父親,卻找不到這麼一塊小小的玻璃——當時只有西方世界纔有的科學儀器。

“嘗購三棱玻璃不可得,磨水晶印章成三角形,驗得光分七色。”

——《清史稿》

水晶圖章

“徐建寅(徐壽之子)小的時候,聽說太陽光有七種顏色怎麼都不相信,徐壽於是便想通過實驗來證明這一點,徐壽找來正方形的水晶圖章磨成菱形,把窗簾拉好只留下一個小縫,放置水晶圖章,讓太陽光線照進來,果然顯現出了七種顏色,徐建寅看得目瞪口呆,對科學技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是徐壽後人徐泓講述的祖先小故事。

徐壽

徐壽(1818-1884)字生源,號雪村,是無錫惠山區錢橋人。被化學界尊爲我國近代化學之父。 

1

蒸汽機 “火輪船”和栗色火藥

除了化學家的身份,徐壽的身份還有翻譯家、中國近代兵工業、輪船製造業的先驅。

和當時許多讀書人一樣,青年徐壽也曾走科舉之路,但連童生考試也未通過。後 “遂專究格物致知之學”。晚清時期,科舉日漸式微,仕途不再是當時讀書人的唯一選擇。江南一些大家族紛紛追求“有用之學”,採用各種方式鼓勵子弟習業,謀生自立。無錫幾大工商家族在其中尤爲突出。

徐壽的家鄉無錫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業之鄉,許多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受其影響,徐壽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後逐漸轉而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他在科技方面的興趣極爲廣泛,舉凡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無不喜好。

清同治元年(1862年)徐壽應徵入曾國藩幕府,委辦安慶軍械所,同年7月他與同鄉華蘅芳等人研製成了我國第一臺蒸汽機。

清同治五年(1866年)與子徐建寅等創建了金陵機器製造局,並於同年4月研製成功我國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輪船--黃鵠輪。

黃鵠號 

“黃鵠號”這艘大船重25噸,時速約40公里,除了一些鋼板從外國進口外,全部器材,連同螺栓、活塞、汽壓計等,均爲徐氏父子親自監製。“所用之器料”全部“取諸本國”,是真正自主創新的“國貨”。

“推求動理,測算汽機,蘅芳之力爲多;造器制機皆出壽手製,不假西人。”

“黃鵠號”使徐壽在科技界聲名大噪。清同治帝御賜他一塊“ 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但是徐壽並不以爲榮,而是將這塊牌匾收起,不予示人。在他看來,輪船早已在世界各地穿梭了近半世紀,大清還關門自稱第一,令人笑話。

徐壽還翻譯和撰寫軍火生產技術書籍和文章,並親自參加軍火生產實踐,從事黑火藥及其改良劑型——栗色火藥的生產技術和指導工作。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江南製造總局火藥廠,成功地採用鉛室法研製出生產無煙火藥的主要化工原料硫酸和硝酸。 

“皆得其法,所造之鏹水,可與西國來者相比,難分軒輕矣。”

《申報》1875年1月8日

2

格致書院和科學雜誌

格致書院 

光緒二年(1876年)徐壽、華蘅芳與英國人麥華佗、傅蘭雅在上海創辦了格致書院。這是我國第一所專門進行科技教育的新式書院。還設有博物院、藏書樓供學生實習和閱覽之所。課程開設研物、電務、測繪、工程、電機制造等六門。教育上,重視基礎教學,重視學生實驗和直觀教學,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對我國科技教育的發展產生極爲深遠的影響。

英國人傅蘭雅

徐壽自1874年創立格致書院起,一直在書院擔任領導,華蘅芳兼任該書院山長兼任算學教習,兩人悉心辦學,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

格致彙編

《格致彙編》(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The Chinese Scientifical and Industrial Magazine),中國近代第一份綜合性中文科學期刊。於1876年2月9日,由英國學者傅蘭雅和徐壽在上海創刊。在西學東漸和在科學傳播的背景下,《格致彙編》以宣傳科學基礎知識爲宗旨,以譯文爲主對讀者進行科普知識的普及和介紹。

 “欲將西國格致之學廣行於中華 , 令中土之人不無裨益。”

——《格致彙編序》徐壽

《格致彙編》發行遍及上海、北京、天津、廣州、重慶等40餘城市。

3

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文字

《自然》雜誌創刊號

“惟聲出於實體者正半相應,故將其全體半之,而其聲仍與全體相應也。至於空積所出之聲,則正半不應,故將同徑之管半之,其聲不與全體相應,而成九與四之比例。” 

這是1878年《格致彙編》第7捲上發表的《考證律呂說》一文,3年後,該文由傅蘭雅譯成英文,以《聲學在中國》爲題,被英國著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刊載。

《聲學在中國》

該文通過實驗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翰·丁鐸爾在《聲學》中的定論,糾正了伯努利定律,被《自然》編輯贊爲“非常出奇”。 

據學者考證,這是當時中國科學家在《自然》上發表的第一篇文字。


4

化學元素的中文名

1868年4月,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正式開館,徐壽和華蘅芳、徐建寅都擔任了翻譯委員。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員可考查者59人。其中外國學者9人,中國學者50人。

從1871年開始出書,第一年共出版14種,共41冊,據傅蘭雅記載,到1879年終,翻譯館共引進書籍31111部計83454冊。

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內,左起徐建寅,華蘅芳、徐壽

從1867年到1884年,徐壽與傅蘭雅等合譯了20部9篇共287萬字。其中《化學鑑原》《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化學分原》等六部化學著作,系統地介紹了近代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和工業化學知識,爲中國近代化學及化學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翻譯中,他還創立了用單字表示元素之名和加偏旁以別其類的命名方法,以西文的首音或次音來造字命名元素。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他所譯定的64個元素漢名中也有44個,一直沿用至今。

《化學鑑原》中的元素漢譯表

據統計,徐壽一生共翻譯26部外國書籍,加上專論、校書等,共計290萬字。

徐壽次子徐建寅 

以近代科技世家聞名於世的無錫徐氏家族,在父親徐壽的親自教育和日常影響下,徐壽次子徐建寅,成功研製中國第一例無煙火藥。著譯有《造船全書》、《兵學新書》、《化學分原》、《水雷錄要》、《歐遊雜錄》等40餘種。

徐壽幼子徐華封,於1889年在上海高倉廟創辦中國第一個肥皂廠——廣藝公司。

包括徐建寅之子徐尚武,一家祖孫三代都在江南製造局工作,爲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壽父子、傅蘭雅等人翻譯的書籍

據統計,徐壽父子、祖孫五人,一共翻譯、撰述著作、專論96部篇,約740多萬字,內容極爲廣泛,涉及化學、數理、工藝、農業、政治、經濟、軍事等,可謂近代第一的“翻譯家族”。 

“化學各事,初視似無意趣,然久習之,實屬開心益志,且與民生實用大有益”。

                                                                                                                ——徐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