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都在看不见的时间里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通勤时间很长,到家已经很晚了,于是每次都是在外面吃。

但有一天心血来潮掐表算了一下时间,发现自己可以在15分钟内做完一顿简单的晚饭。

才突然发现,做晚饭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而且自己也不差这15分钟,就算用掉了,其他的安排也还是能完成的。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惑,自己真的没有时间吗?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我回顾了一下之前自己内心的想法,发现其实并不是自己平时没时间。

而是内心中会习惯性地把大块、整段的时间,称之为时间,一般是1小时,2小时,半天为单位。

而且潜移默化地认为,短短1小时是不可能把事做完的。

所以除去工作的时间,一天能放在计划中的事情就非常少了,于是很多想做的事情,只能顺延放到有时间再说了。

可现实是,人拥有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因为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多,公司,家庭,孩子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时间,所以“等有时间了”一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谎言。

所以生活中,遇到让自己兴奋的事情,但因为和之前的计划冲突,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但生活中有些事情,其实可以见缝插针,比如做晚饭。

先把米饭蒸上,在蒸饭的同时洗菜,炒菜。把饭菜都弄好,其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很多事情重复的次数多了,还能更快。

在《5分钟商学院》中学到一个词叫“时间颗粒度”。

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越是厉害的人,对时间越珍惜,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刀刃上。

有一篇文章叫《王健林的一日行程单: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里面是2016年12月,王健林的行程,一天之内在2个国家3个城市穿行。

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明明白白,什么时候到哪,见什么人,活得好像一台分秒不差的机器。

而这样小颗粒的人生,自然会比常人多做很多事,多“活”很多年。

时间颗粒度越小,说明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越强,但这对个人的要求也越高。

因为把时间颗粒度变小,就要个人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自身也要有严格的自律。

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才越明确,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所以我们总感觉没有时间学习,看书,培训,其实是不知道如何把这些任务,放到已经被大时间颗粒占满的生活中。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看书这个大颗粒度的任务拆分。

变成一些小颗粒的事情,比花10分钟看书,或者看10页。

原来我们总想一下完成,所以想用大段时间来做,一次弄完,之后再也不操心。

不过现实总是不随人愿,于是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任务拆解分几次把书看完。

看书这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能看完,不论是一次看完还是几次看完,其实效果是一样的。

而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不需要一下子完成,可以分成几步完成,而这类事情更重要的不是一次做多少,而是坚持做多久。

就像健身,你一次做大量的运动,除了让自己第二天浑身疼痛对健身这个事情帮助不大,健身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少量但一直坚持比一两次爆发突击式的锻炼要强的多。

所以可以把这类,不需要即刻见效的事情拆解,分散到生活中。

这样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就提升了,一直坚持下去,时间久了就可以从中获得坚持的红利。

同样是24小时,如果你一天只是吃饭,上班,睡觉,那么你的时间就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坐下来仔细的规划一下自己的时间,把之前想要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认真拆解一下,融入到眼下的生活中,日积月累,那些微小的行动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中有写过这么一段话。

2003年刘润开始写博客,到了2006年才写出那篇《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一文,然后又坚持写了10年专栏,到了2016年才写出了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一个人是突然一鸣惊人的,但事实是,在看不见的时间中,他们都在修炼一项新技能,可能是出于爱好,可能是为了生活。

但在大颗粒度的时间中嵌入的这些小任务,日积月累的修炼,最终炼成了一项闪闪发光的能力。

所以我们总看到有些人一开始默默无闻,突然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飞冲天让人生来了一场华丽的转变。

世上的一切都有预兆,没有人会突然一飞冲天,你要相信那些日积月累的终有回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