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來的故事33 ‖ 向孩子學習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陰

在朋友的學習羣裏聽他們的學習交流並整理分享,繼續謂之“聽來的故事”,保留第一人稱敘述。

大自然不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大自然。潘麟先生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都有無限的美存在於其中。如果我們從中感受到這種美,那就是一種享受,就是一種對心靈的慰藉,它會給心靈帶來一種幸福和快樂,帶來一種美的愉悅。

而這種美的愉悅就會增加我們的幸福感,增加我們的存在感,增加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增加我們的成熟感。

升級爲奶奶的珍最近分享說,最初自己做媽媽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的壓力,工作,白天黑夜的養育孩子,早出晚歸,沒有人可以換換我,每天處於極度的疲乏中,對於兒子這個新生命的到來完全處於無知中,自己摸索學習。所以沒有能夠真正從容的關注到一個生命的神奇,沒有感受到愛對於一個孩子意味着什麼,每天大多數都是本能的做着那些事情。


現在,我的學習與成長開始惠澤孫女。每天觀察她的喜怒哀樂,觀察她怎樣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她的情緒和需求,有開心的笑,有假哭,有真哭,有審視的看......當她的需求被滿足時她就是喜樂的,滿足的。每天她有哪些變化,她在大腦發育的時候,在玩耍時,我就是看着,不去打擾。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無論我們多大,都會有情緒,關注自己的情緒,觀察他人的情緒和需求,然後纔可以有很好的溝通。親子關係、人際關係無不如是。

她說,她當媽媽那時沒有現在這麼好的可以學習的社會環境,沒有好好學習如何做父母。如今國家都已經把家庭教育納入法律,這是家庭的幸事,是國家的幸事。


現在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意識層級,如果我們不學習,就可能滿足不了他們的靈性需求——愛。有時,我們依然還沉浸在對物質的極度追逐中,以至於忘了我們自己。

我們都誇她孫女靈氣,她說,是的,很有靈性,我每天跟孩子學習如何儘可能地放空自己。剛開始我的兒子兒媳一見孩子哭就喂她喫,不知道她的聲音在表達不同的訴求。想想如果長期這樣,會是怎樣的結果?

羣裏也有一位年輕寶媽感慨:是的,我一開始也是,一哼就喂。有時是餓了,其實有時是不舒服,或者是要抱抱,要麼是拉了或者熱了等。

作爲父母的我們都在無意識的以愛的名義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跟孩子相處,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而不是我們的需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