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故事33 ‖ 向孩子学习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阴

在朋友的学习群里听他们的学习交流并整理分享,继续谓之“听来的故事”,保留第一人称叙述。

大自然不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大自然。潘麟先生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都有无限的美存在于其中。如果我们从中感受到这种美,那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慰藉,它会给心灵带来一种幸福和快乐,带来一种美的愉悦。

而这种美的愉悦就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增加我们的存在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增加我们的成熟感。

升级为奶奶的珍最近分享说,最初自己做妈妈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压力,工作,白天黑夜的养育孩子,早出晚归,没有人可以换换我,每天处于极度的疲乏中,对于儿子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完全处于无知中,自己摸索学习。所以没有能够真正从容的关注到一个生命的神奇,没有感受到爱对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每天大多数都是本能的做着那些事情。


现在,我的学习与成长开始惠泽孙女。每天观察她的喜怒哀乐,观察她怎样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她的情绪和需求,有开心的笑,有假哭,有真哭,有审视的看......当她的需求被满足时她就是喜乐的,满足的。每天她有哪些变化,她在大脑发育的时候,在玩耍时,我就是看着,不去打扰。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无论我们多大,都会有情绪,关注自己的情绪,观察他人的情绪和需求,然后才可以有很好的沟通。亲子关系、人际关系无不如是。

她说,她当妈妈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可以学习的社会环境,没有好好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今国家都已经把家庭教育纳入法律,这是家庭的幸事,是国家的幸事。


现在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意识层级,如果我们不学习,就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灵性需求——爱。有时,我们依然还沉浸在对物质的极度追逐中,以至于忘了我们自己。

我们都夸她孙女灵气,她说,是的,很有灵性,我每天跟孩子学习如何尽可能地放空自己。刚开始我的儿子儿媳一见孩子哭就喂她吃,不知道她的声音在表达不同的诉求。想想如果长期这样,会是怎样的结果?

群里也有一位年轻宝妈感慨:是的,我一开始也是,一哼就喂。有时是饿了,其实有时是不舒服,或者是要抱抱,要么是拉了或者热了等。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在无意识的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跟孩子相处,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而不是我们的需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