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良好而廣泛的關係?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今天

前段時間,我們家小朋友過生日,在給她準備生日派對時,爲了確定邀請人員,徵詢了她的意見,在她的邀請名單中,我們很好奇,之前和她玩的很好的一個小男孩,她居然沒有邀請,我們問爲什麼,她的回答是“她已經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我在想,這才幾天,小朋友變化就是快。


其實,大人何嘗不是如此,現在回想起大學或高中很鐵的同學,現在保持聯繫的還有幾個?離開上家公司後,你還保持聯繫的前同事有多少?和以前能無所不談的朋友,現在也會有所保留,有時會感嘆爲什麼可以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情感上覺得惋惜,但邏輯上很正常,因爲有研究表明,我們一輩子能接觸到的人大約爲3000萬,而能夠認識的人大約3000人,其中你真正能維繫關係的人數是150人左右,這個數字叫“鄧巴數”,而真正能夠建立“友誼”的人數,很可能不超過3個,當然這裏的”友誼"是按照比較嚴苛的定義(來自於馬斯洛):


友誼是一種基於雙相互的親密之間的自我的開放,它包含三層個意思:相互的親密;自我的開放;在自我開放中,你會徹底地相信對方,對方也會欣賞和保密你的自我開放。 所以,如果你現在沒有一段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友誼”,也沒有關係,因爲你仍然可以通過建立廣泛而良好的人際關係。爲什麼要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除了功利的層面,良好的人際關係(俗稱“人脈”)能讓我們的事業更好發展;更重要的是,廣泛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影響幸福最重要的因素(馬丁.賽裏格曼)。



那麼我們如何建立廣泛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呢?我總結爲3個方面:主動交換,區分對待,動態調整。


1.    主動交換

 聽到這個原則,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屑?感覺建立關係是在做交易,其實這取決你如何看待交換以及交換的目的。首先,如果我們拓展”交換"的對象, 比如交換信息,交換情感,交換想法,而不僅僅是交換利益,是不是感覺交換其實是中性的;其次,交換的目的是爲了加強連接,做個類比就好理解,這就好像人類神經元之間連接強度的建立過程,開始神經元彼此的連接強度相當,但是如果某個神經連接持續受到刺激,傳遞信息,神經元的強度就會加強,進而讓它們之間傳遞的效率更高。 類比到人際關係的建立,你會發現爲什麼兩個人會從陌生人慢慢變成了熟人,從熟人再慢慢變成相互信任的人,一個重要的過程就是他們之間不斷進行着高質量的交換。


舉一個我觀察到現象,在公司中,A和B是上下級,他們之間相識很多年,彼此之間有很深的信任,這種信任是如何建立的呢?開始起源於A交代給B個小任務,B完美完成,A給與B鼓勵;A再給B一個一般任務,B又出色完成了,A回饋給B相應的獎勵;A再給B一個有挑戰的任務,B居然又搞定了,A又給了B更大的獎勵,漸漸地,在A的心中,B就慢慢建立了一個靠譜的形象,而A在B眼中是一個值得追隨的人,長期以往,他們就逐漸建立了信任。


人與人之間的很多類型的關係,都是起始於交換,並通過交換不斷加強,近而升級爲更高級的關係,比如家庭關係。


基於交換原則,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改善自己的關係:值得被換,主動交換。 什麼是值得被換?通俗講,就是提高自己的價值,無論是技能,見識還是人品,因爲高質量交換的前提就是別人願意跟你換,或者說是別人覺得值得跟你換。所以曾經聽過一句話很有道理的話,“請停止你的無效社交”,什麼是無效社交?就是隻是追求加的微信人數,以及收集的名片的數量,而不是提升自己的交換質量。


第二個是主動交換,就是要成爲“給予者”,主動提供價值給別人,並且總是讓自己的"給予>收穫”。 

2.    區分對待


關係是以交換爲基礎的,並通過交換而強化,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一個重要的區別,對於不同類型的關係,我們的交換內容是不同的,如果出現錯配,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交換彼此的祕密以及對公司領導的看法,但是在同事之間就不太適合;在家,你老婆幫多了一些家務,你總不能說,今天辛苦,多你付20塊錢。


所以,我需要將我們的社交圈分爲不同的類型,有同學圈、同事圈、同行圈以及家人圈,對於不同的圈,我們分享和交換不同的內容,比如同行圈,可以多交流行業技術趨勢,家人圈可以一起回憶美好過去和展望幸福未來。

3.    動態調整

 你現在關係最近的10個人,和你在10年前關係最近的10個人是相同的嗎?我相信大部分都不同。一方面,是因爲我們在人生的不同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環境,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另一方面,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能夠維繫的關係的數量是有限的(鄧巴數),這樣,我們如果不刻意去維繫(交換),原有的關係就會漸行漸遠。


因爲,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爲了保持良好關係,我們又需要讓自己的”給予>收穫”,這就需要我們主動地對自己的社交關係進行調整,要懂得修剪和取捨。 最後,我們發現經營關係,就像讀書的過程,會經歷一個“薄——厚——薄”三個階段,剛開始我們只會用一種簡單應對所有的關係(薄),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只和自己玩的好的成爲好朋友;漸漸,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社交圈進行分類處理,不同的圈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厚);當自己經過多年的歷練,形成了”人情練達“,漸漸發現可能我們彷彿又回到了初始狀態,用一種統一的原則,比如互惠原則(薄),來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關係,而這也是自己動態調整的過程。


總結

良好而廣泛的關係,能助力我們事業成功,提升幸福感。如何建立好的關係?有三個建議:主動交換,區分對待和動態調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