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散文》:年輕時候最不懂的是父母

文|一凡

齊帆齊微課|“我摸到開關,打開了電燈,纔看見母親蜷縮在牀上的被子裏。趙大爺對我說:“你媽兩天沒出門了,我擔心她一人在家別出什麼事,進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牀上起不來了,爐子也滅了,這麼冷的天,人哪兒受得了呀?這不趕緊找劈柴生火,連燈都沒顧得上開。”

                    ——肖復興《溫暖的劈柴》

01.

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眼睛突然溼潤了。都說年輕時不懂愛情,其實,年輕時候最不懂的,是父母。

男主人公在20多歲的年紀,剛剛從北大荒回到北京。當時父親病故,母親年邁。

可是年輕的他,心裏就像長了草一樣,總覺得家裏憋屈,總想着往外跑,總是把母親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家裏。

但是母親卻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她由着兒子的性子,因爲在母親眼裏,兒子的事最大。

一個年邁的老人,總會有個頭痛腦熱的時候,身邊如果沒有一個人照顧,會很危險的。

一次放寒假的時候,當時已經當了老師的男主人公,和夥伴們去河北一個山區玩了一個多星期。

可是家裏,年邁的母親卻患上了重感冒,起不來牀,家裏沒有人,她一個人在家裏躺了兩天,也凍了兩天。

如果不是好心的鄰居趙大爺幫忙,不知道他的母親會怎樣?

在文章的結尾,主人公內心充滿了愧疚,他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的不是“懷裏的劈柴很沉”,而是作爲兒子,身上的“責任好重”。

02.

年少輕狂的時候,我們一放假了,有時間了,都會像出籠的鳥兒一樣滿世界地飛,根本沒有心思去考慮父母的心情和感受。

記得有一次我出去旅遊,也是一走就是10天。

那一次出門玩得特別開心。回家以後,我興高采烈地上父母家,給父母送去一些自己買回來的特產。

結果父母卻並沒有十分高興,只是淡淡地給我們做飯,大家一起喫飯時,席間的話也很少,讓我很鬱悶。

臨要走的時候,母親終於嘆了口氣,對我說:“你呀,一出去就把家都忘了。下次再去哪裏玩,別忘了往家裏打個電話......”

我這才猛然想起,出門10幾天了,我只顧着自己玩得開心了,好像一個電話也沒有給父母打過。

回家後,老公說,“你不知道父母給我打了多少個電話,天天追問你去了哪裏?怎麼還不回來?是不是出了事?他們害怕影響你,還不敢給你打......”

“我這麼大個人了,能出什麼事兒呀?他們就是歲數大了,喜歡亂操心!”我一邊說着,一邊背過身去,淚水滑進了嘴裏。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趙大爺說:父母老,不遠遊。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哪怕孩子長大了,成人了,在父母的心裏,依然是那個放不下的孩子。

特別是父母年老後,對孩子的牽掛會慢慢變成了依戀,就像當初我們小的時候依戀着父母一樣。

03.

在《人生海海》中,麥家說:

我後來做了很多救贖性的補償,但是他(父親)真正需要我愛的時候,我沒去愛他,這是最讓人難過的。

年輕人在社會上工作,打拼,一門心思往前衝,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父母已經老了,他們已經跟不上我們的腳步。

所以,適當的時候,我們應該放慢一下腳步,回頭看看父母,攙扶一下他們,讓他們看得到我們的身影。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不要等父母不在了,再想要回報他們就已經晚了。

看了《肖復興散文》的第一篇,就被那種濃濃的親情感動得落淚。

忍不住一口氣將這本散文集全部讀完,感覺心靈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洗滌。

這部散文集裏的每一篇散文,都講述了一個充滿真情實感的小故事。

這些小故事雖然只是一些瑣碎的生活小事,卻被作者以細膩樸素的語言娓娓道來,充滿了直觸人心的力量!

《肖復興散文》的作者肖復興,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到北大荒插隊6年,當過10年老師。曾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

他已經出版了長篇小說集、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一百餘部。多次獲得優秀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等等。

這本書裏的一篇篇散文,就像一顆顆珍珠,被作者串聯起來,呈現在讀者面前,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去反覆思考。

齊帆齊第3期28天寫作成長營(25)篇1573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