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4個道理

文|一凡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唯一能夠主動、有興趣讀完的一部歷史著作。

雖然我初、高中時期,總共學過六年的歷史。

但那時候學的歷史,對我來說,只是一些枯燥的時間軸上,各個節點上發生的與己無關的歷史事件;

只是爲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背下來的、毫無用處的知識。

那時候,幾乎每節歷史課都是昏昏欲睡的狀態。

關鍵是歷史老師還是一位無論是打扮,還是長相都像“出土文物”一樣的小老頭,那語調,比現在的催眠大師還厲害……

但是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卻讓我對歷史有了重新的認識,而且還從中領悟到了4個人生道理:

第一、歷史並沒那麼枯燥,枯燥的是講歷史的人。

在這本書中,當年明月沒有像編年體那樣,按年、月、日去訴說歷史,而是像講故事一樣,以明朝各個年代主要人物爲線索講述了明朝300多年的歷史。

我們都愛聽故事,尤其是有點離奇和狗血的故事,更能調動我們普通人那根“八卦”的神經。

雖然這本書是根據真實的歷史寫成,但是在講人物故事的時候,卻穿插着作者自己的觀點,讓人物變得活靈活現。

讀完之後,讓人覺得歷史原來還可以這麼幽默有趣,從而產生了繼續看下去的思想。

我記得小時候,家裏有一個收音機,母親喜歡聽黃梅戲,父親喜歡聽《楊家將》、《岳飛傳》等評書。

雖然我是個女孩,卻並沒有像母親那樣喜歡上黃梅戲,反而更喜歡聽《楊家將》、《岳飛傳》等歷史故事。

可能是因爲當時講評書的單田芳老師吧,他同樣也把歷史故事講得非常精彩!

第二、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人們現在所經歷的,在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

整個明朝的歷史,各個時期所發生的事情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仔細想想,那些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它們的影子。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名人大師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以史爲鑑

只要我們多讀一下歷史,就會懂得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所經歷的事件,在歷史上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

學習這些歷史,就可以指導我們現在不再犯從前犯過的錯誤,找到更加正確的道路,這應該就是“以史爲鑑”的意義吧。

既然如此,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都可以應用到歷史。學習好歷史,一個人就會變得聰明而智慧。

第三、所有事物都會經歷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無一例外。

一個朝代的開始,總是由一些英雄人物帶頭,團結大多數人,然後由弱到強,逐漸壯大,最後一統天下,達到強盛。

之後,如果領導的接班人一個不如一個,那麼勢必造成一朝不如一朝。

而且,每一個新皇帝登基,都會幹掉一批異己舊臣,換一批新人寵臣。

而那些被新人用各種方式整S的老臣們,當初也是由秀才、舉人、翰林,一步步走上權利的巔峯,最後再從巔峯走向了沒落。

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大概講的也是大臣們的興衰吧。

明朝最後之所以被清軍所滅,除了大明王朝政治上千瘡百孔,軍事上內憂外患,應該也是歷史自然規律的結果吧。

就如同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應該是一樣的道理。

第四、人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是有瑕疵的。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看到了楊廷和可以容忍朱厚照的胡作非爲,沒有冒死去上諫;我看到了徐階隱忍不發、還向奸臣嚴嵩低過頭;

我看到了高拱和張居正互相設計拆臺,結交太監;我還看到了戚繼光,也會去兵部、吏部送禮、拉關係、走後門……

當我看到這些曾爲了明朝政權而嘔心嚦血的優秀政治家和軍事家,居然也有自己黑暗和腐敗的時候,內心是有些崩潰的。

雖然他們那樣做也有各自的理由:楊廷和是爲了救國家不得己而爲之;徐階是爲了顧全大局保存力量;高拱和張居正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而戚繼光則是爲了有更大的實力去抗倭救國……

我是個理想主義者,平日習慣理想美化別人,尤其對於一些名人大咖們,我總是感覺他們是完美的,毫無缺點和瑕疵的。

但是現在我知道了,只要是人,就一定具有人性的優缺點,無論是多厲害、多偉大的人。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人性是有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的,所以不要把人太理想化了。

人只要有“七分功三分過”,就已經是非常完美了,人不是非黑即白的。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每讀一遍都會讓自己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真的受益匪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