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散文》:年轻时候最不懂的是父母

文|一凡

齐帆齐微课|“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肖复兴《温暖的劈柴》

01.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睛突然湿润了。都说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候最不懂的,是父母。

男主人公在20多岁的年纪,刚刚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当时父亲病故,母亲年迈。

可是年轻的他,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总觉得家里憋屈,总想着往外跑,总是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家里。

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她由着儿子的性子,因为在母亲眼里,儿子的事最大。

一个年迈的老人,总会有个头痛脑热的时候,身边如果没有一个人照顾,会很危险的。

一次放寒假的时候,当时已经当了老师的男主人公,和伙伴们去河北一个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可是家里,年迈的母亲却患上了重感冒,起不来床,家里没有人,她一个人在家里躺了两天,也冻了两天。

如果不是好心的邻居赵大爷帮忙,不知道他的母亲会怎样?

在文章的结尾,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的不是“怀里的劈柴很沉”,而是作为儿子,身上的“责任好重”。

02.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一放假了,有时间了,都会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满世界地飞,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父母的心情和感受。

记得有一次我出去旅游,也是一走就是10天。

那一次出门玩得特别开心。回家以后,我兴高采烈地上父母家,给父母送去一些自己买回来的特产。

结果父母却并没有十分高兴,只是淡淡地给我们做饭,大家一起吃饭时,席间的话也很少,让我很郁闷。

临要走的时候,母亲终于叹了口气,对我说:“你呀,一出去就把家都忘了。下次再去哪里玩,别忘了往家里打个电话......”

我这才猛然想起,出门10几天了,我只顾着自己玩得开心了,好像一个电话也没有给父母打过。

回家后,老公说,“你不知道父母给我打了多少个电话,天天追问你去了哪里?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出了事?他们害怕影响你,还不敢给你打......”

“我这么大个人了,能出什么事儿呀?他们就是岁数大了,喜欢乱操心!”我一边说着,一边背过身去,泪水滑进了嘴里。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赵大爷说:父母老,不远游。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哪怕孩子长大了,成人了,在父母的心里,依然是那个放不下的孩子。

特别是父母年老后,对孩子的牵挂会慢慢变成了依恋,就像当初我们小的时候依恋着父母一样。

03.

在《人生海海》中,麦家说:

我后来做了很多救赎性的补偿,但是他(父亲)真正需要我爱的时候,我没去爱他,这是最让人难过的。

年轻人在社会上工作,打拼,一门心思往前冲,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父母已经老了,他们已经跟不上我们的脚步。

所以,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慢一下脚步,回头看看父母,搀扶一下他们,让他们看得到我们的身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不要等父母不在了,再想要回报他们就已经晚了。

看了《肖复兴散文》的第一篇,就被那种浓浓的亲情感动得落泪。

忍不住一口气将这本散文集全部读完,感觉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

这部散文集里的每一篇散文,都讲述了一个充满真情实感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虽然只是一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却被作者以细腻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充满了直触人心的力量!

《肖复兴散文》的作者肖复兴,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10年老师。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他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多次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等。

这本书里的一篇篇散文,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作者串联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去反复思考。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25)篇1573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