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章法系列课

主讲老师雪窗(帝乡子)

七绝章法第一讲

本节课作为开篇第一讲,我主要讲述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好的谋篇布局在七绝写作中的重要性;

二.七绝写作常见的25种谋篇布局的方法;

三.举例分析方法一:由今溯昔,借物绾合。

什么是章法呢?我们查《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诗文谋篇布局的法则”。我们的诗词写作,要先确定一个表达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规划、安排其内容、结构。一首诗,开端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这是你的“谋篇布局”。但是“谋篇布局”不等同于章法,光明白各部分写什么内容,这还不够。你还要梳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前后之间的逻辑,使之显得合理、谨严。

章法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一首合格的诗词,起码要求内容布局合理,表达思路清晰,做到基本的逻辑自洽。反之,内容拼凑,逻辑矛盾,章法凌乱的作品,即便语言再华美,情感再深挚,寓意再深刻,也终究是不入门之作。

我这里所讲“谋篇布局的方法”,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布局,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关系处理,即此种内容布局呈现出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有何精妙之处。

好的谋篇布局对于创作一首优秀的七绝作品至为关键。七绝篇幅短小,需要警策,有亮点。沈祖棻说,七绝需要“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撷取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来加以表现”。实则,这种对于表达内容的选择、分布,及其表现的关系、方式,便涉及到谋篇布局及构思方面的匠心。因此,运用好的谋篇布局,有助于使七绝写出亮点,摆脱庸常、俗滥的套路。

比如杨万里的《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无非是诗人昨晚宿于茅舍,听了一夜雨打茅檐之声,于是写下此诗。一首七绝,若这么照实写来,肯定索然无味,毫无亮点。作者在创作时,就在“谋篇布局”上花了一番心思。此诗在内容布局和关系处理上极为巧妙,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奇趣来。

你看他的开端,并不急着先写昨夜茅檐听雨之事,而是先从往年船中听雨之事写起。“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写诗人往年乘着归舟,经过严陵,夜宿严陵之事,下起了小雨,这小雨敲打着船篷,直响了一夜,诗人也听雨听到天亮。

后两句才切入到昨夜茅檐听雨之事。“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诗人昨夜宿于茅舍,听着疏雨敲打屋檐之声,在睡梦中恍恍惚惚,误以为自己还是在严陵的舟中,听着雨打船篷之声呢。

你看这首七绝,在内容布局上颇有匠心,先写往年舟中听雨打船篷之声,再写昨夜听雨打茅檐之声,前两句拉得很远,第三句再一笔切换回来,意境层次比较丰富,富于开阖变化。在关系处理上也有匠心,作者把往年舟中听雨,与昨夜茅檐听雨联系起来,自然有一个绾合点。这个绾合点就是人在睡梦中,这两种雨声听起来的感觉是似曾相识的。以睡梦中似曾相识的雨声,把过去和昨夜的情境穿连起来了。

那么,我们看这首诗,前两句写往年舟中听雨,第三句写昨夜茅檐听雨,这是内容布局上的不同;第四句一出,通过梦中相似的雨声把两种情境绾合起来。这样整首诗,内容布局便不是松散割裂的,而是有一个绾合点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统一于全诗。作者运用这种巧妙的谋篇布局,加以巧妙的关系处理,将“听雨”的意境写得迷离惝恍,也写出人生境遇中那种似曾相识的微妙感受,不失为一首佳作。

有人会觉得七绝篇幅既如此短小,那么其在谋篇布局上,安排、变化的空间会很拘促,不如古风、七律那么腾挪跳转,复杂多变。当然,就单首七绝来说,因其篇幅、字数的局限,章法上的变化确实相对七律和长篇古风来说,要简单得多。但这只是单首相对而言,并不代表七绝这种体裁的创作在章法方面就缺乏开掘的空间和腾挪的余地。

事实上,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古人经典七绝会发现,七绝因其篇幅短小、体式灵活的特点,使其在谋篇布局上反而有着巨大的开拓空间和变化余地。这不是针对某一首七绝而言,而是七绝作为一种体裁其整体的变化潜力而言。写一首七绝,固然章法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写两首七绝,你就要琢磨、思考,两首的谋篇布局该如何见出变化,各首有各首不同的安排。

李白有70多首七绝,杜牧有190多首七绝,不可能总是那么几种谋篇布局翻来覆去地用。自然是诗人在创作中,不断开掘谋篇布局的方法,不断开拓章法变化的空间,才使得其七绝作品丰富多变,美不胜收。否则,老是按照几种固定的章法模式去套,那读起来多单调乏味,且显得重复可厌。

所以,在七绝创作中,你所能接触的、了解的、掌握的谋篇布局方法越多,则对于七绝在章法上的变化就越能了然于心,在运用中就越能得心应手。这跟巧妇做饭是一个道理,善主厨者,则每顿有每顿的花样,口味丰富,人也爱吃。否则顿顿一样的菜,一样的味,不消两三天,连食欲都没了。

我这里总结了25种七绝常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进一步归纳为11大类,悉述如下:

苏台览古(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背景】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开元十四年(746年)漫游吴越一带。游越州一带,写下《越中览古》一诗;由越州返苏州游姑苏台,写下此首《苏台览古》。

    “苏台”,即姑苏台,在苏州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筑, 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国,吴太子战败,遂焚姑苏台。“览古”即是游览古迹之意。

【句意】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旧苑荒台”,指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清唱”,跟现在常说的“清唱”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是形容歌声清晰嘹亮。“不胜”是不尽之意,“不胜春”是指歌声中包含了不尽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唐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

按李白曾经写过《把酒问月》一诗,有句云:“今月曾经照古人。”

【手法和构思】

《唐诗笺注》评论这首诗说:“吊古情深,语极凄婉。”

前两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一边是“旧苑荒台”的古迹,“旧”字、“荒”字写尽姑苏台园林、台榭的荒凉破败;一边是春日极美好之景,有杨柳新绿,有采菱人清唱,春光融融的情景。

《诗法易简录》说:“一二句但写今日苏台之风景,已含起吴宫美人不可复见意;却妙在三四句不从不得见处写,转借月之曾经照见写,而美人之不可复见,已不胜感慨矣。”

《唐诗三集合编》称这种写法是“如天花从空中幻出”,作者由眼前的“旧苑荒台”,幻化出昔日的“吴王宫里人”,从极荒凉的实境中,幻出极美好、繁华的虚境,益发见出王图霸业的短暂和虚幻,不直抒感慨,而感慨自深。

《红楼梦》第一回有甄士隐为《好了歌》作过一段注词,开端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也是从眼前极荒凉的实境(陋室空堂、衰草枯杨),幻出曾经极繁华、美好的虚境(笏满床、歌舞场),给读者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引起读者的深思。

沈园(宋·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晚年数过沈园,绍熙三年(1192年)曾游沈园,写了一首感旧的七律;庆元五年(1199年)陆游七十五岁,再次游沈园,写下《沈园》二首。本是系1199年游沈园所作,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画角”,是古代绘有彩饰的军乐器,可用在城头报时辰,其声凄凉。“非复旧池台”,按陆游于1192年游沈园时所写一首七律,题目中有“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之语,说明四十年间沈园已三次更换主人,园内池塘、台榭都已发生较大变化。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惊鸿”,按三国曹植《洛神赋》有“翩若惊鸿”之句,形容美人体态之轻盈。后世因以“惊鸿”代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成语“惊鸿一瞥”,即是形容美人匆匆一瞥的惊艳情景。

【构思】

陆游这后两句的构思,有借鉴晏殊《清平乐》一词的痕迹。晏殊的《清平乐》下阕写道: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当然,晏殊的构思又借鉴了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句子。而陆游又从晏殊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翻出变化来,可见后人创作诗词,对于前人经典的继承和翻新。

陆游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末句刻画了唐婉曾游沈园,在水边照影而过的情景,以“曾是惊鸿照影来”之语提炼出之,极惊艳动人。然而,这极惊艳之情景,却只是一场虚幻的美好而已。

我们来分析这两首七绝的谋篇布局之法。李白的《苏台览古》,前两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是写今日眼前之实景;后两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是以“西江之月”作为绾合物,回溯到昔日吴宫之虚景。

陆游的《沈园》,前两句“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是写今日沈园之实景;后两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是以“桥下春波”作为绾合物,回溯到昔日惊鸿照影之景。

因此,这种谋篇布局的方法,我总结为“由今溯昔,借物绾合”,属于“今昔互见法”中的一种。这种谋篇布局的特色,有两点:1.先今后昔。先写今日的实境,再回溯到昔日的虚境。2.要有绾合之物。光写今日的实境和昔日的虚境还不够,如果二者没有构筑关系,那么“今”与“昔”之间就无法勾连起来。因此,要以不变之物,绾合今昔。

李白的诗中,诗人便借助不变之月色,绾合今昔,从而突出今昔之盛衰巨变,便蕴含不尽的喟叹。

陆游的诗中,诗人便借助不变之春波,绾合今昔,将今日“画角哀”、“非复旧池台”之景,与昔日“惊鸿照影”的惊艳场景,形成鲜明对照,悲不自胜。

以上是“由今溯昔,借物绾合”这一谋篇布局方法的特色。李白之作属于怀古诗,陆游之作属于感旧怀人诗。可见,这一谋篇布局之法,适合于这两类题材的七绝写作。

当然,这两首七绝在内容布局上也有差异之处。比较来看,二人所写昔日之虚境,都是极美好的情景,可是那是短暂而虚幻的。写今日之实境,李白笔下既有荒凉之景,也有美好之景,用意在以美好之景反衬荒凉之景。陆游笔下,则只有一些比较伤感、凄然之景,“斜阳”是衰飒的,“画角”声是哀怨的,“池台”也不复原来的样子。意象之中,都含着悲愁的色彩。

【同类举例】

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这里的“楚城”是指秭归。前两句“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写今日之实境,有荒城、悲啼的猿鸟、屈原祠,整体的意境感觉是荒凉、愁苦的印象。第三句“一千五百年间事”,由今溯昔,想到屈原投江后,一千五百年的世事沧桑,江山兴亡。第四句“只有滩声似旧时”,借物绾合,只有江水拍击江滩之声,依然同屈原在世时一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