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与无难

看到有段话非常好:

多难则戒,戒则忧,忧则治;

无难则骄,骄则怠,怠则乱。

查证之下,居然没有找到这两句话的出处。

类似的话倒是有一段,“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出自《庄子·人间世》: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

白话的翻译是:

唉!你恐怕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一旦庞杂,就会产生许多的纷扰,纷扰多了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难以救治。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而且你也知道道德沦丧、智慧外露的原因吧?道德沦丧是因为沽名钓誉,智慧外露是因为争强好胜。名誉是人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人们争斗的工具,两者都是凶器,不能把它们推行于世。先立己嘛,后立人嘛。你现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统一,哪有功夫去纠正暴君的行为。一个人的德行为什么会传播开去?一个人的智力为什么会显扬出来?德行传播开去,是因为他贪爱美名。智力显扬出来,是因为他喜爱竞争。都变成凶器了,绝不可能用来实现救国的抱负啊。

这一段延展来去,又讲到“心斋”,欲罢不能。庄子写得太好了。等易经讲座完毕之后一定要看一看《庄子》。

从已有的材料可以知道,孔子拜谒了70多位君主去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没有一位采纳他的学说,以后孔子退而作《春秋》。

从年代来看:孔子是前551到前479,庄子的年代是前369到前286。两个人相差100多年。

从《庄子·人间世》的材料来看,庄子是借用孔子颜渊来演绎他自己的思想,等于是让孔子、颜渊来表演庄子的剧本。这一段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是在阐述庄子的思想,不见得是孔颜的语录。

所以《庄子·人间世》里面孔子的言语应该是庄子对孔子的经历跟学说而所做的总结跟评述,这些话就像是穿越到庄子年代的孔子对自己的反应。值得仔细读一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