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的智慧

記得小時候,曾讀過長竿入城的寓言故事: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記得當時的通過這則故事思考的問題是:做事要從多角度來思考,這樣也許結果會更好。

也好象長大了後,某一天,再去讀這則故事,有了不一樣的理解,那就是今天想要探討的問題,示弱。

示弱在詞條上,有這樣的解釋:表示自己軟弱,不敢同對方較量。

然後與這則故事比對的話,引申就另一個意思,性格執拗,過於剛硬,不會變通。

說到這時,可能人們就想,不會吧,一根筋一條路走到黑的事,只是寫一寫說一說,遇上困難或牆了,誰還不會彎個腰什麼的。

別說,還真不是書上寫得道理,是這樣不回頭的例子真有,包括我自己。

有時候,勁兒一上來,火氣衝得,還管三七二十一了,就想得不上去拼一把不枉活一回,哪會想後果了,那是一幅火拼的場景,不說看一次,就想一想都讓人熱血沸騰的,此時說示弱確實也不合時宜,那是一種血性,是氣場所在。

但很多時候,示弱還真有必要。

比如說與長者與上司交鋒,意見不合,也許你的堅持是對的,也許你說出來的話不論成算有多少,這樣敢說出來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對方太強勢了,而且他的權威不容別人質疑,如果此時他接受了,消化了,也就無後話了,如果他不接受,硬懟的話,那無異於以卵擊石,不行,那就得有中間的緩衝力量,或者是得力的說客,或者是再仔細想想,找到一種合適的時間,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娓娓道來。

此時,也有兩種結果:

一是成了,對方接受了,也算是皆大歡喜;

再一就是沒成,再完善,再找時光,亦或是這個提議不成熟,無論力度還是拓展方面,還不足以達到擲地有聲,亦或許在強者和智者面前,以他們睿智和博衆的目光,還未看得上,未入了眼。

在坊間,其實也在悄然興起一種說法,就是妥協藝術,讓這個後退,唯諾的詞,加上藝術的光華,這可不得了,也不禁讓人多看幾眼,然後也開始反思。

很多時候,自小到大,那樣強勢出擊,意氣風發的時候,真的少之又少,在生活中,年齡,思想,智力,在不斷地成長,但也不得不說,在這樣艱難的蛻變中,也在不斷地向生長環境,自己的承受能力,來自自身和外圍的壓力,家人,外人,子女,同事,等等這些讓步。

此時,也有兩種結果:

一面在大刀闊斧地前進,長大;

一面又不得不妥協,因爲只要這樣才能和諧,才能和平,才能平順地前進和長大。

這後面其實是前面的鋪墊和基礎,也是它得以壯大的養份和後勁。

這樣想來,示弱這個詞,其實更是一種智慧,只有學會適時的示弱,才能休養生息,才能所向披靡,也不知這樣想對還是不對,共勉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