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若你一定要,你就一定成!!!

人生在世,欲成就一番事业,几乎总是与你的意愿挂钩,若是意愿强烈到不成功便成仁,那么无论如何,也是可以成功的。

春秋时期就有两个人,这两人本是至交,但是在家国大事上分得很清,这两人便是伍子胥和申包胥。

楚王听了费无忌的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此伍子胥说:吾必覆楚。

申包胥作为楚国的忠臣,此时将交情放在一边说:子若覆楚,吾必兴楚。

事实证明,这两人都成功的实现了自己说过的话。

观伍子胥一生,因两个人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折线式的转变,当然都是向下的,一个是楚国费无忌,另一个是吴国伯嚭(pi)。

这个人是怎么让伍子胥的人生一路向下呢?且来听听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名伍员,他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曾经在楚国做官,凭借直言进谏颇有声望,他们沾祖先的光,在楚国的地位也一直很好。

突然有一天伍子胥接到了父亲让他们觐见国君的命令,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始这一切都是费无忌在捣鬼。

楚国太子叫公子建,楚王让伍奢做太傅,费无忌做少傅,辅佐太子。费无忌为人贪婪又刻薄,不甘心做太子少傅,想侍奉国君。

一天,楚平王为太子娶媳妇,让费无忌去秦国接回来,费无忌对平王说:这个女人太漂亮了,您应该娶回来,再给太子找一个。

昏庸的平王,居然接受了。

费无忌这一下让太子的期望落了空,他怕万一哪天平王死了,太子即位,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于是开始在平王面前讲太子建的坏话,说太子建要谋反。

伍奢劝阻,不料,平王大怒,囚禁了伍奢。太子建跑去了宋国,这才躲过了一劫。

费无忌没完没了,又对平王说伍奢的坏话,说:他有俩儿子,都很贤明,不能养虎遗患啊。

知子莫若父,伍奢说:伍尚听我话,肯定会来,伍子胥桀骜不驯、坚忍卓绝,是个能成事的人,肯定不来,楚国有仗要打了。

这就有了,开头平王召见伍子胥和哥哥的那一幕。

果然如父亲所料,伍家兄弟一商量,最后决定哥哥去陪父亲同死,而弟弟不去,找机会报仇。

就这样,伍子胥踏上了逃亡之路。

伍子胥听说太子在宋国,于是先跑去了宋国,然而宋国正在发生内乱,他俩结伴有跑到了郑国,郑国对他俩很好,但是太子不愿在郑国,然后又去了晋国。

晋国想利用他俩攻击郑国,然而阴谋被郑国发现了,郑定公诛杀太子建。

伍子胥和太子的儿子胜,一起跑到了吴国。

他们跑到了江边,江风飒飒,明月如画,见江边有一渔翁,他知道伍子胥,于是立马把伍子胥渡过江了。

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剑,说:这把剑值白金,就算给你的路费了。

渔翁说:我要是把你送到平王那,何止白金呢?最后没要伍子胥的剑。

到了吴国,伍子胥发现吴国和楚国,刚刚因为争蔡桑叶打了一仗,立马进言说:楚国可破,希望再次发兵。

吴公子光说:伍子胥不过是想给自己报仇,他的话不能听。

伍子胥看到了这个阻力,他明白若是不先帮公子光解决了问题,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帮助自己的。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自立,于是就推荐了个勇士给他,名专诸。自己隐居了,静观其变。

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

吴国趁楚国虚弱,发兵攻楚。而公子光趁着打仗时,让专诸刺杀了吴王,自立为君,这便是吴王阖闾。

阖闾在位期间,发兵攻打楚国和越国,让伍子胥当将军,大败楚国,并且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又过了五年,吴王决定大规模进攻楚国,这时吴王有伍子胥和孙武两位将军,于是,他俩带兵,再次把大败楚军,这一次,直接打到了楚国都城郢都。

楚昭王,逃跑了。

伍子胥仇终于报了,他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三百,然而才停止。

他的朋友申包胥看到这一切,心痛不已,他去秦国希望秦国可以帮忙,楚国复兴。在伍子胥逃亡时,申包胥就说过:你若覆楚,我必兴楚。

申包胥都到秦国后,秦国一开始不答应帮他救出,申包胥志向异常坚定,他在秦国朝堂上大哭了七天七夜,终于秦哀公被感动了,说:就算楚王不是好东西,能有这样的臣子也该保存楚国的社稷宗庙。

秦国派了五百辆战车救援楚国,两国合力击退吴国,楚国得意保存。

当时,吴国内乱,阖闾是自立为君的,他的弟弟夫概也想过把当国君的瘾,于是重蹈覆辙,趁着阖闾在楚国追寻楚昭王时,他自立为君了。

不过,夫概没他哥有本事,他哥看到这小子敢自立,立马掉头回国,夫概不是对手,于是逃到了楚国。

过了几年,阖闾去世,他的儿子夫差即位。

这便是打败越国后得意忘形,又被越国消灭的糊涂国君。

吴国也有一段争斗的历史,吴王阖闾曾经带兵攻打越国,据说越国伤了阖闾的脚趾,于是撤兵了,然后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临死前,告诉夫差吴国的敌人是越国。

就这样,夫差一直等机会找越国报仇雪恨。夫差即位后,任用伯嚭为太宰,伯嚭就是第二个陷害伍子胥的人,他也是楚国人,可能伍子胥天生就不讨楚国人喜欢吧。

休养生息了两年,夫差觉得兵强了,马壮了,他发动了对越国的复仇计划,这就是课本是所谓会稽一战,越国惨败,并且派大幅文种带着钱财,和吴国讲和。

伍子胥建议不能讲和,因为越王勾践是个非常能隐忍的人,这样的人留下是祸患。但伯嚭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讲和是对的。于是,吴王采用了伯嚭的建议,同越国讲和。

大概过了四年,齐景公死了,夫差认为这是个攻打齐国的好机会,伍子胥进谏说:越王勾践现在卧薪尝胆,吃的饭都是和百姓一样的,每天慰问士卒,一看就是在谋划未来,这人如果不先除掉,肯定是将来的祸患啊,他难道会忘记曾经被你打败吗?

伍子胥苦口婆心,但是吴王不听,一心要攻打齐国。

结果当然,非常乐观,在艾陵打败了齐军,同时逼着鲁国向他臣服才回国。

又过了四年,吴国有了更多的储备,打仗本身就是打经济,吴国现在有了更多的资本,准备北伐,第一个瞄准的目标就是齐国,越国勾践为了迷惑吴王,也发兵帮吴国。同时用大量的财宝贿赂太宰伯嚭。

伯嚭天天在吴王面前说越国的好话,从此吴王更加相信勾践了。

伍子胥为吴国做最后的努力,再次来规劝吴王放弃齐国,先打越国。吴王不仅不听,还嫌他烦,直接派他出使齐国去了。

伍子胥,知道吴国马上就面临危机了,于是他把儿子放在了齐国,自己出使完齐国后,就回吴国了。

太宰伯嚭本来就和伍子胥关系不好,看见伍子胥让儿子留在了齐国,立马去吴王面前诋毁他:以为是先王之臣就自恃其功,意见不被采纳,就闷闷不乐,先在又把儿子放在了齐国,即便是谋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不可不防啊。

吴王叹了口气:就是你不说,我也有点怀疑。

接着,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

伍子胥喟然长叹:我当初让你的父亲称霸,当初力争你为太子,现在居然听信谗言来杀我,罢、罢。然后对门客说:把我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城门上,我要看看越国是怎么攻破吴国的。

说罢,就自杀而死。

吴国杀了伍子胥后,没有了阻碍,于是发兵攻击齐国。

越王勾践趁着吴国空虚,也发兵攻击吴国,就这样,吴国被越国消灭。

伍子胥挂在城门上的眼睛,看见这一幕,不知该作何感想,是叹息吴王的昏庸呢,还是佩服自己的明智呢?

虽然,伍子胥没有善终,然而他的一生也算是可歌可泣。

可歌的是,他为了报仇,废小义而存大义。不与父亲同死,但必须给父亲报仇。

可泣的是,他为吴国立了大功,帮助阖闾称霸,帮助夫差即位,最后却因小人伯嚭的谗言,而被杀。

历史终究不会抹去任何人的功劳,更不会袒护任何人的恶行,虽然被陷害,但历史自会为你沉冤昭雪,为你讨回公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