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年轻夫妻不能逃避的现实

在有孩子之前,我只听说有隔代教育这回事,并没有亲身感受到隔代教育是怎么回事。

但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慢慢意识到隔代教育的优劣。于是开始认真的思考要如何处理好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

因为工作很忙,生活压力大,我和老公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就把爷爷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帮忙照顾孩子。

爷爷奶奶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细微到吃鱼的时候,都要把刺给他踢掉,喂到嘴里,细微到出汗了,都要帮孩子擦干,而不要孩子自己动手擦汗。

有一天,半夜,我和老公睡得正香,突然,朦胧中,感觉有人在动我旁边的儿子,我立刻惊醒,坐起来,一把护住身边的孩子,原来是奶奶半夜来看孩子有没有出汗。

我惊魂未定地把她赶了出去,把卧室门锁了,心里说不出这是什么滋味。

但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于是我开始关注起老人带孩子的细节来:

早上,爷爷早早地把孩子喊起来,给孩子穿好衣服,坐到沙发上,儿子迷糊着眼睛,没有睡醒,像个醉酒的傻瓜一样。

吃饭时,由奶奶亲自喂饭,如果吃慢了,奶奶就会大声催促:快点吃,吃个饭也这么慢。

上幼儿园,在学校里被其他的孩子欺负,奶奶知道了,回来就是一顿骂: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爷爷奶奶的要求吃饭穿衣,再调皮一点,就会被无休止的说教,甚至告状到我和老公这里来,说孩子性格不好,怎么教都不听。

我意识到:爷爷奶奶承担了我和老公的角色,他们就做了原本是父母应该做的事。

角色不清晰,是隔代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每天在管理教育孩子,我是不是也会跟奶奶一样,事无巨细,躬身入局呢?

大概率是一样的。

因为很多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里,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孩子,妈妈是妈妈,两人虽然是母子,但是更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是有边界的。

最近几年频出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大部分映射的是妈妈和孩子之间没有边界,导致孩子成人以后,也对外部世界也没有边界。

奶奶半夜到我的卧室里来看孩子,这就是没有边界的表现。

没有边界,是隔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是什么导致了角色不清晰和没有边界?答案是:存在感。

每个人都有刷存在感的需求,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夫妻,皆如此。

既然要感知自己的存在,就要对事情有掌控,对父母来说,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难以掌控的因素,但是,掌控自己的孩子却易如反掌。

所以就会有那么多妈妈对孩子的掌控密不透风,而孩子却只想逃离父母。

人老了以后,会产生严重的孤独感,慢慢地觉得与社会脱离开来,自己不再有用,而这时,还能帮忙带带孩子,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对人生又重新有了掌控感。

所以,很多奶奶、外婆对孩子的掌控欲很强,这无疑是一种体现自己存在感价值的新领域。

黄圣依的孩子——安迪,就是在奶奶的掌控之中。

此外,父母太忙,只能交给老人来带孩子,老人认为尽心尽意的带孩子,使用的是曾经带孩子的经验和办法,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教育。

所以,导致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全方位的贴近孩子的生活,更加没有边界。

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人与人之间是要有边界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要敢于对自己负责,才会对他人负责,成年人首先得自己成长起来。

而我认为,不仅成年人之间要边界,成年人和孩子之间也要有边界,隔代教育里,尤其要有边界。所以如何处理隔代教育的弊端?做好两点就够:

1、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认清自己的定位。

老一辈要认清楚自己的定位,帮忙带孩子,只是帮忙而已,不是主导。

年轻夫妻则要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的父母,该是自己要做的得去做,不能有一丝逃避。

孩子会有非常清晰的感知,他们会天然的链接父母,但如果父母逃避,孩子也会第一时间感受到。

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只要负责孩子穿暖不饿,负责接送上学放学。而父母就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应该来源于父母而不是老一辈。

父母如果觉得教育孩子也很麻烦,而把这个事扔给爷爷奶奶,那么,隔代教育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2、成年人家庭中的每一位,都要有边界意识。

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虽然我们是家庭成员,有着血缘关系,我们互相信任,互相帮忙,但我们不是彼此的寄生和共生,我们不需要同气连枝。

我开心的时候,你可以郁闷;我能理解你的郁闷,也请你不要要求我一定要和你一起郁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