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力》3:如何避免掉入“證實傾向”陷阱?

原創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今天

最近有一個同事準備離職,昨天晚上我們幾個人給他送行,好幾個同事都認爲他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並苦口婆心進行勸解。

但我們知道,一旦他做出這個選擇,其實很難去改變,一方面是因爲已經提出來了,再反悔有點不太好;另一方面,我們都是旁觀者,很難感同身受,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換工作時,也有挽留和不理解,但我很難說服自己留下。

他的選擇,無所謂對錯,但這個過程給了我們一個提醒,當我們做選擇,或者是有了一個觀點,比較容易陷入到“證實傾向”的陷阱,也就是很容易只看到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

而這就是我們在《決策力》1:什麼阻礙你有效決策?中提到的額,我們在作出選擇的時候,通常會碰到的4個坑中的第二個,如何克服呢?《決斷力》這本書當中提到的三個建議:考慮相反情況,放大和縮小,以及嘗試,這也是本文分享的重點。

1 考慮相反的情況

通用汽車著名的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曾在一次委員會上提出一個問題:“先生們,我想我們已經對這個決定達成了統一的意見, 對嗎?”,所有與會者都點頭,於是斯隆繼續說“好吧,那我提議這個問題的後續討論推遲到下次會議上,讓我們多些時間來提出不同的看法,也許還能對這個決定有更多的瞭解。”

爲什麼他要這樣做,大家統一意見不是很好嗎?因爲他看到,如果一個決定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很有可能是我們對它認識不全面,而我們普通人通常傾向於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回避相關的證據,這讓我們容易偏狹。

但從反面過程找證據,難免讓人覺得是個消極的過程,爲了更好養成這個習慣,著名的管理思想家羅傑.馬丁提出了一個好的問題,“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反面的想法就可以成爲一個好點子”。他是怎麼想到這個方法的?羅傑.馬丁年輕的時候,參加過一個礦藏公司的戰略溝通會,當時針對一個銅礦是否應該關閉,高管團隊和礦區經理意見不同,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在爭論很久後,馬丁拋出了前面的那個問題,從而讓彼此雙方都能更全面的認識這個問題。

這讓我想到一個類似的情況,在面試的時候,當候選人列出很多想來公司的理由時,我會反問“有什麼是你不能忍受的?如果有個理由促使你離開,這會是什麼?”,並且告訴他在這個公司,他擔心的問題是否有可能發生。

2 縮小和放大

2.1 縮小

避免“證實傾向”的第二個方法是縮小和放大。所謂縮小,指的是站在一個比較大的尺度,看一看和自己情境相同的人,他們基礎概率是多少,從而減少認知偏差,比如你參加一個考試,發現水平和相當的人的通過率是60%,你就不好高估自己實際能發揮出來的水平,除非你有很強的證據能說明自己和別人不同。

《決斷力》中提到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故事,他在年輕的時候,和同事合著編寫一本教材,他們團隊認爲,憑藉他們的實力只需要1~2年的時間完成了,他很好奇地問了一下當時的院長,別的團隊的表現,院長告訴他,之前有40%的團隊放棄了,剩下的人用了7~8年,卡尼曼認爲自己肯定不會,但後來他們實際用了8年的時間才完成。

我們其實也可以用這種方式預估自己的職業發展,你如果想知道以後自己會發展的怎麼樣, 就看看自己行業中,基本情況和自己差不多,但是年齡比自己長3~5歲,他們的發展情況,很可能就是自己3~5年的狀態。

明白這個道理,對我的最大啓發就是要主動提升自己的基礎概率,比如同樣的年輕人,在一線城市和三線城市,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哪個更高?找到女朋友的概率,哪個更高?在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那個獲得高收入的概率高?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選擇一線城市。

2.1 放大

縮小能讓我們以外部視角,看到一般的統計信息,但是這對我們自己面對的具體情況,還需要補充更多具體而真實的信息。在這個方面,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高手,他的家庭醫生對他有一個很精闢的總結:“他喜歡知道一切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樂於參與到每件事情當中”。

所以,在羅斯福執政期間,他並不是單純的從白宮的官員的彙報中獲取信息,他會建立自己廣泛的信息源,比如從商人、學者、朋友或者是親屬那裏獲得更真實的信息,比如他的妻子會突然參觀某個項目,並彙報給他,避免項目中有幕後操作。

他在爐邊談話中,他鼓勵美國羣衆主動給他寫信,所以,當時他每天會收到5000~8000封信件,如果數量下架,他還會向顧問發牢騷,他認爲信件應該得到科學分析,從而得到關於公衆觀點的直接信息,有時,他也會隨機的去看一些郵件,從而把握民衆背後的細微感受。

除了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放大”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去”現場",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工作現場有神靈”,他提到自己當時生產瓷器的一個例子,當時陶瓷在高溫燒製過程當中總會彎曲,他很着急,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就一直蹲在爐邊觀察陶瓷的變化,他甚至恨不得把手伸進高溫爐壓住陶瓷,而他就真的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用很重的東西壓住正在燒製的陶瓷,最後就真的生產出了平直而光潔的陶瓷。

我在自己的工作當中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當時爲了解決一個噪聲的問題,別人告訴了我問題是什麼樣子,但當我真的到了現場,拿到具體的零件並認真聽,才發現裏面有很多的細節是很難通過別人傳遞的,只有通過現場,你才能夠比較容易的找到。

所以,通過“縮小”來獲得外部視角,把握基礎概率和全局視野,再通過”放大”,瞭解具體的細節,這樣就能夠讓我們對事情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這讓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話:致廣大而盡精微。

3 努力嘗試 

在“證實傾向”這個坑中,我們還常常容易假象和對未來進行預測,但常常結果不好。比如,開發一個產品,我們常常會認爲到時候市場一定會買單,但很有可能效果不好,但是錢已經花費出去了,怎麼辦?

有時,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公司和行業,幻想着換一家公司或行業就好了,於是設想下家公司是如何好,另外的職業方向是如何治好,但等真的過去,發現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著名的管理學家吉姆.克林斯有句名言“先開槍,再開炮”,“開槍”就是小成本和規模的嘗試,“開炮”就是大規模鋪開,也是我們在NVH性能是設計出來的,人生可以設計嗎?提到的,通過快速的原型產品做測試,獲取真實的反饋,而不是一次大規模投入。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美國國家儀器有限公司的副總裁約翰.漢克斯,他當時認爲無線傳感器會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想大舉進軍,但擔心判斷出錯,因爲有用戶質疑其安全和可靠性。他並沒有停留在想象或懷疑當中,而是想方設法去驗證,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對象,加州大學的比爾.凱澤教授,他當時正在哥斯達黎加的雨林研究,因爲氣候惡劣,對傳感器要求非常高,漢克斯快速地攢了一個原型機,讓比爾.凱澤在研究中測試,後來發現效果很好,於是堅定了他在無線傳感器方向判斷的信心。

我在做汽車聲音設計的時候,也使用過類似的思路,當時我想給我們的車門設置一個模擬的音效,但開發早期,汽車自帶的音響系統還無法發生,但是我需要提前知道聲音和門工作的匹配,以及看聲音和門本體聲音的匹配性,於是我做了一個小的嘗試,就是在車門佈置揚聲器的地方,自己固定了一個無線音箱,在播放我設計的音效同時,手動開關車門,近似感知聲音的匹配效果,幫組我們更好做出判斷。

而這種思路,其實更應該用在我們職業選擇上,畢竟這是重大決策,而我們大多數人在選擇一個職業方向或公司時,都沒有通過嘗試去感受一下,而是自己跳進去,當發現自己不喜歡時,爲時已晚,這樣想來,我當時讀書時,沒有主動在學校寒暑假期間,申請公司實習,其實是一個失誤。

總結

如何能夠降低我們決策中的“證實傾向”?,《決斷力》中提到三個方法:①考慮相反的情況;②縮小和放大(致廣大而盡精微);③努力嘗試,先開槍再開炮。

回到我們將要離職的那個同事,他可能選錯了,但是比較幸運,因爲這邊給了他再回來的機會,如果要去的地方不合適,或者沒有實現自己的預期,就算是一次“嘗試”也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