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火星着陸”素材角度+精彩時評+原創範文

新聞熱點:

北京時間5月15日,天問一號着陸巡視器穩穩地降落在預選着陸區——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

天問一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在今年2月到達火星,成功被火星捕獲。經過3個月的養精蓄銳,天問一號已在近日實施降軌,完成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在成功軟着陸於火星表面後,不久中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也將駛離着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

•素材角度一:勇於挑戰、追求卓越

此次天問一號成功着陸火星,有兩個關鍵詞——“勇於挑戰、追求卓越”,無疑是中國“探火”精神的集中體現。

所謂壯舉,皆因奮鬥。所謂奮鬥,重在傳承。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建黨百年之際,到火星這顆“紅色星球”上去,這是一種科技實力的表達,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傳承——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們只能止於至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註定勇往直前。

•素材角度二:全民科技創新

“天問一號”火星着陸更激發全民科技創新意識。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載人飛船,從“嫦娥”探月到“北斗”組網,中國航天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會喚起公衆仰望星空的無限熱情,激發國人奮鬥自強的信心。“天問一號”登陸火星,承載着更多更大的期待,所引爆“火星熱”,得到了國民全力支持與高度認同,由此將喚起全民科技創新意識,建設航天強國需要這樣科技創新的精神力量。“火星熱”引發全民科技創新意識,將轉化爲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強大力量。對此,我們要立足當下,不懈努力,奮發圖強,贏得未來。

•素材角度三:人類社會和諧發展

祝”,表達了對人類踏進星辰大海的美好祝願,激勵航天人追逐夢想、勇於探索。“融”,體現融合、協作,表達中國人和平利用太空、增進人類福祉的格局和願景,融合國內、國際,融合歷史、現代和未來,旨在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航天貢獻。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火星,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行星着陸,使我國成爲第二個成功着陸火星的國家。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歐空局、阿根廷、法國、奧地利等國際航天組織和國家航天機構開展了有關項目合作,將共同爲探索宇宙奧祕、增進對火星演化的認知、瞭解生命起源等貢獻智慧和力量。

•五個金句

1、中國,不容易!

因爲,我們的起步太晚了。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就已經多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到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已經成功登陸火星。

我們,現在才第一次嘗試。

這中間的差距,並不僅僅只是晚了60年這樣簡單!

我們作爲追趕者,每向前邁出一步,每縮小一點差距,所付出的艱辛都是無法想象的。

今年2月18日,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後,我們的天問一號還在環火星軌道上繼續運行。當時,就有聲音開始冷嘲熱諷,大意就是美國的毅力號發射晚,卻比我們早登陸火星,美國就是厲害,中國就是不行。

當我們國家開始公開徵集火星車名字時,嘲諷的聲音又大了,甚至,編起了段子。那段時間,在很多相關新聞的下面,都有類似的留言:

美國都登陸了,我們還在想名字呢;美國的直升機都在火星起飛了,我們還在想名字呢;美國都在火星上製氧了,我們還在想名字呢……

我們沒有像美國那樣,在抵達當天直接着陸,這確實是我們與美國之間存在差距,沒有什麼可逃避的,沒有什麼不能直接面對的。

畢竟,我們只是第一次,美國在這方面都折騰60年了。

而且,火星着陸不但是個技術活,還得靠地圖。

可我們,恰恰沒有清晰的火星地圖!有人會有疑問,之前不是已經有國家發佈了很多火星地圖照片了嗎,爲什麼我們還要自己拍攝?

這是不是藉口?

呵呵!

你覺得哪個國家會大發慈悲,把他們辛辛苦苦搞到的火星高清地圖分享給我們?

2、發展,只能靠自己。

美國這次的毅力號,之所以在抵達火星當天就直接着陸了,很大原因就是美國操作已經熟練了,而且NASA已經花費了很長時間爲備選着陸區積累高分辨率影像數據。

所以,美國毅力號登陸迅速。

而我們,只能自己摸索。

靠自己,最保險!

3、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00年風雨兼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高峽出平湖、高原鋪天路,在海上架橋、把南水北調,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探海……一個個夢想變爲現實。

太空是屬於全人類的太空。如今,中國人實現了從地月繫到行星際的跨越,也必將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4、如果我們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花點時間精力把我們的地球打理得更好?

對於火星移民這件事,一定要科學的看。移民火星我認爲作爲科學幻想可以,但是說談火星移民工程,我就覺得是不科學的。如果我們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花點時間精力把我們的地球打理得更好?火星的環境跟地球相比差遠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沒有,溫度跟我們地球相比更爲惡劣,我們人的生存最基本的條件難以保證。

5、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太空夢圓任重道遠

仰望星空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但只有腳下的土地足夠堅實,才能真正支撐起望向遙遠的堅毅目光。今天,在攀登科技高峯的征程上,前路挑戰如荊棘密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固,創新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必由之路,只有始終保持創新的勇氣和銳氣,不斷攻堅克難,我們才能在探索太空路的“新長征”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腳步。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太空夢圓任重道遠。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才隊伍,科技的創新在制度優勢上搭建起的軌道上疾馳,這支隊伍的巨大能量必將隨着國家科技強國戰略的推進而迸發出來,最終完成突破信息核心技術的大業。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心懷“敢爲天下先”的雄心壯志,培育“會當凌絕頂”的戰略視野,創造出“非對稱性”的殺手鐗,中國科技也才能真正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對中國航天而言,每一個新高度都是一個新起點,每一次叩問都是下一次探索的開始。未來的征程仍將充滿機遇與挑戰,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去探尋未知世界的奧祕。獵鷹翱翔,長征起航;腳踏實地,再見真章。立足中國航天的實際,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我們終將抵達技術變革的奇點,一步步征服浩渺的太空,實現我們的偉大夢想。

自立自強,致敬中國科技工作者

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徐鵬航

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火星。我們在爲偉大祖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感到驕傲的同時,更要向堅持自立自強,爲我國航天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天問一號成功着陸火星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難掩激動情緒,忍不住哭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多少中國航天人揮灑淚水和汗水,歷經無數磨難,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如今的成就!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時有4億公里,最近時大約5500萬公里,即使最近時,也是到月球距離的一百多倍。遙遠的距離增加了探測難度。歷史上,人類共發射過40餘個火星探測器,但成功率不到50%。我國探火之路也並非一片坦途。早在2011年,我國首臺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就同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一道搭乘俄羅斯運載火箭升空。遺憾的是,俄羅斯探測器的主發動機未能按計劃實施點火,最終沒能飛抵火星。失敗的經歷催生了中國走自主創新之路的決心。

“生死9分鐘”是火星着陸的難點之一。地球與火星單線聯繫的通信時延約20分鐘,但整個着陸過程9分鐘就基本結束,這意味着探測器必須在毫無地球指令的情況下孤軍奮戰,並確保每個動作萬無一失。“生死9分鐘”既是對航天技術實力的全面檢驗,更是對一國科技基礎紮實與否的集中檢閱。

如今,中國距離“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繞着巡”的人類壯舉又更近了一步。願中國航天事業和精神持續迸發,以科技引領成長,以創新點亮星河,爲探索宇宙奧祕、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主體段一:

踏上遙遠的紅色星球,彰顯着無所畏懼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測風險高、難度大,長途星際飛行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着陸火星面臨巨大的風險考驗,在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類火星探測任務中,火星着陸是失敗率最高的階段。稀薄而不穩定的火星大氣,複雜的火星表面地形,極其嚴重的火星塵暴,再加上十多分鐘的通信延遲,“天問一號”經歷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爲兇險的“黑色 9 分鐘”。中國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髮未損過關,讓人驚歎。在“天問一號”自主完成着陸火星的背後,是地外行星軟着陸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保駕護航;驚心動魄的短短几分鐘,凝結着航天人晝夜不息的執着攻關、卓越創新。航天人勇於挑戰、追求卓越,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這卓越功勳。

主體段二:

“太空剎車”只有一次機會,“天問一號”的順利抵達,既考驗了中國航天人的技術能力,也體現了在高風險下敢於創新的志氣。太空活動以富有挑戰性著稱,行星探索尤其具有高風險、高難度的特點。起步於上世紀60年代的火星探測行動,迄今爲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每26個月一次前往火星的機會,動輒以億公里計的旅程,超遠距離的通信延時,與地球截然不同的複雜陌生環境……還有種種未知的危險,都需要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去破解難題。在這個過程中,經歷飛出地球、駐留太空和探測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啓後的技術積累,爲火星乃至深空探測打下了技術基礎;因應新問題、新挑戰而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技術,則爲實現航天技術、空間科學等領域的創新突破開闢了新路徑。這樣一種技術上的創新迭代,這樣一種向着更高更遠目標的不懈追求,體現着不斷開拓未知世界的科學精神,更彰顯了一個文明古國追求夢想、自我超越的精神勁頭。

【材料範文】

邁進嶄新時代,征服星辰大海

“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致敬中國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致敬祖國偉大的航空航天科學家!爲偉大的祖國點贊!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一條簡單的評論,贏得無數的點贊,這也表達出無數中華兒女的自豪和心聲:邁進嶄新時代,征服星辰大海。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蒼穹,發出“天問”。兩千多年後,以屈原長詩命名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完成了一次教科書式的精準着陸,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奔火之路 ,殊爲不易;着陸火星 ,使命不凡。曾幾何時,到火星去是我們遙不可及的夢想。驀然發現,我們的使者“祝融”已着陸火星。驕傲和喜悅,在這一刻迸發、升騰;科學和詩意,在這一刻交融、昇華。兩千年前,征服星辰大海是天問之詩篇,兩千年後,征服星辰大海是科技之使命。偉大的航天人,我們向你致敬!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黃沙漫漫戈壁灘,瀚海闌干百丈冰,鄧稼先只留下一句話“我不能走”;”古有十年磨一劍,今用廿年塑天眼,南仁東耗費了近半生光陰。老一代航天人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讓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不再凌空蹈虛。打起一百分的精神,投入一百分的激情。舍小家爲中華,爲中華熱血灑,抱着必勝的決心,迎來勝利的曙光。新一代航天人繼承先輩遺志,克服重重困難,踏上遙遠的紅色星球,彰顯出中國航天人執着勇毅的探索精神。邁進嶄新時代,征服星辰大海,每一個有夢想的中國青年,都應該學習這種勇於挑戰,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載人飛船,從“嫦娥”探月到“北斗”組網,從天問起飛到火星着陸,發展等不得,技術靠不得,困難怕不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做客《白·問》對話白巖松。坦言火星着陸一刻自己眼淚的味道有甜有鹹。是啊,甜是苦盡甘來的驕傲和自豪,鹹是埋頭創新的忠誠和執着。央視讓青年發聲說“我/就是中國”,我要向中國航天人說“你們/就是中國”,爲了中華復興而拼搏創新,每個青年都是中國。

邁進嶄新時代,征服星辰大海。火星上的“中國時刻”已順利開啓。我們有理由相信,踏着航天人的足跡,秉承執着勇敢的探索精神,爲了民族復興拼搏創新。未來,中華民族探索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腳步必將愈加穩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