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诸葛亮的偶像,文采斐然,武略超群~

战国时期,燕国算不上强大,到燕昭王时燕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所幸燕昭王是个有血性的国君,他任用乐毅为将,一时间燕国空前强盛。

可惜的是,燕昭王逝世后,他的儿子燕惠王听信谗言猜忌乐毅,于是乐毅逃回了赵国。

强盛的燕国,再次回归弱小。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从引进人才开始的,衰败是从奸臣当道开始的。

乐毅本是赵国人,当时赵国有沙丘之乱,为了抢国君的位置,两儿子竟活活把赵武灵王饿死在了宫中。

乐毅为了避乱,去了魏国。

当时燕国内乱,齐国趁乱打败燕国,齐国和燕国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燕国是个很弱小的国家,地理位置也不好,若是没有超凡之人,燕国肯定翻不了身。

燕昭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折节下士,发布求贤令,希望四海之内的人才都能来燕国。

郭隗是个不得志的文人,看见燕昭王诚心招纳人才,于是就去了,燕昭王认为郭隗的能力差点意思。

郭隗就讲了个故事:有个人喜欢千里马,日思夜想,但是找不到千里马,只看见几匹死去的千里马。那人花千金把死马买回来了。有千里马的人听说后,都主动送来了千里马。

只要您愿意出钱还愁找不到千里马吗?

意思是,您要真想要人才,先从任用我郭隗开始,能人看到连半斤八两的郭隗都有好的待遇,他们就会相信你的诚意了。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任用了郭隗。

这个故事,给后世贡献了两个成语:先从隗始和千金市马。

乐毅也看到了燕昭王发布的求贤令,同时看到了郭隗的待遇,觉得燕昭王应该是个明君,于是他替魏国出使燕国,借机考察一下燕昭王的情况。

燕昭王早就听说过乐毅的大名,所以他用宾客之礼来接待乐毅,说什么也要乐毅留下来,乐毅百般推辞,终于拗不过燕昭王的热情和信任,留在了燕国。

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

对于之前齐国趁机欺负燕国的事情,,燕昭王不敢忘记,现在人才也有了,燕昭王一直在等讨伐齐国的时机,这一天很快到来了。

本来齐国已经发展的和秦国一样强大了,齐国在南边打败了楚国,在西边打败魏国和赵国,还联合韩、赵、魏一起攻打秦国,随后又击败了宋国,把自家的领地扩展了一千多里。

这段时间的齐国可谓是战无不胜,其他国家都准备离开秦国依附齐国了。

但人是有弱点的,这个弱点就是容易骄傲,看着骄人的战绩,齐闵王飘了,开始自尊自大,已经到了让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

历史重演了,当齐国趁燕国内乱时讨伐燕国,如今燕国趁齐王骄傲时讨伐齐国。

燕昭王和乐毅商量出兵的对策。

乐毅说:齐王虽然失去了民心,实力还在那摆着,要攻打齐国就得联合赵、楚、魏、韩四个国家,举五国之兵讨伐齐国。

我猜:三国时司马懿五路大军伐蜀,就是和乐毅学的,所以乐毅不仅是诸葛亮的偶像,也应该是司马懿的偶像。

乐毅回国和燕昭王汇报了外交情况,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把相印交给了乐毅,让乐毅调动赵国的军队,就这样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浩浩荡荡,出兵伐齐。

实力决定结果,齐国再强大也顶不住五国联军进攻。

乐毅在济水西边打的齐军丢盔弃甲。

齐国已经不成气候了,乐毅就让其他国家的军队先回去,他自己率领燕国军队,一路追到齐国都城临淄,又和齐国打了五年游击战,攻占下七十多座城池。

从立国至灭国,这是燕国最强盛的一段时期,乐毅的功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乐毅考虑到攻城易功心难,想让老百姓诚心归附需要时间,他就把七十多座城池全划为燕国的领土,唯有莒和即墨没有归附。

当对方就剩一兵一卒的时候,你要给他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反正他早晚会被你擒住。若是你逼迫太紧,他狗急跳墙,虽然最后也是一死,但肯定会让你损失惨重。

这便是《孙子兵法》所说的“穷寇勿迫”的道理。

偏偏燕昭王在这节骨眼上逝世了。

他儿子即位,是为燕惠王。

事实证明,一朝国君一朝臣,前朝官员功劳再高,当朝执政者不信任你,就是不信任你。

燕惠王当太子时就和乐毅关系不好,齐国的田单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派人散布留言,说乐毅即将自立为王。

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又听到了谣言,更加不信任乐毅了,于是他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并让乐毅回国。

乐毅知道燕惠王不怀好意,于是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自己的母国赵国。

前些年,乐毅刚刚率领过赵国的军队,赵王知道乐毅有能力,就给了他一块封地。

乐毅一走,齐国没有了威胁,田单作为齐国后人,看到残垣败壁的齐国非常痛心,他立志要夺回被燕国占领的城池。

后来,田单用火牛大破燕国,七十多座城池,完完整整的夺了回来。

田单火牛破燕也被后世传为美谈。

燕惠王看见到手的城池又没了,这才想起乐毅的好,派人给乐毅写信,希望他回来。

于是乐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报燕惠王书》:

大意是:我这个人不够聪明,因为我无法低头讨好您身边的人,所以我不能奉命。万一有不测之事,既损失了先王的英明,也伤害了您的大义。咱们还是好聚好散吧。

燕惠王看到信后,长叹一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于是,他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后来乐毅也和燕国修好了关系,经常往来燕赵之间,最后,乐毅在自己的母国赵国,逝世。

燕国的历史,仿佛一直在重演。

乐间在燕国待了三十年,当时在位的是燕王喜,

燕王喜身边也有个相国,叫栗腹,他给燕王喜献计攻打赵国。

燕王喜请教乐间,乐间说:赵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四方都要交战,所以赵国的人们,各个熟悉军事,攻打赵国只怕不合适。

燕王喜不听。

赵国派出了大将廉颇,廉颇不仅打败了燕国军队,还生擒了栗腹,接着围攻燕国。

燕国喜割让了许多土地,送出了许多财宝,这才同赵国讲和。

此时,燕王喜想起乐间来了,可惜乐间见燕王不听计策后,就和他父亲乐毅一样跑回了赵国。

最后在赵国终老。

遇能人而国家兴,遇蠢人而国家亡。

由此证明:能力皆一切。

一个人的力量,足以兴邦,也足以亡国。

做人,一定要强大自己,强大到国家愿意给你封地,强大到后世以你为偶像,此生才算过的有意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