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對【近取Key】產品進行的深度測評與解析

在 Build To Show 的場景中,大家各顯身手,用各種辦法展現技術,的確很難在單一的維度上確定誰贏誰輸。但是,在 Build To Win 的場景中,往往市場就是那麼一塊, 競爭對手佔了 70%, 你就只剩下 30%; 如果對手們佔了 99%, 你就只剩 1% (例如 2014 - 2015 年的必應搜索和 WP 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這個時候,軟件團隊不能停留在 Build To Show 的幻想中 --
“可是我們的 Demo 也很獨特啊,我們的某個功能也另闢蹊徑了啊... 某個 VP 也喜歡我們的想法啊...”。
你要面對現實, 你有多少市場份額? 你要正面衝上去打,用更好的產品去贏。

——摘自鄒欣老師的文章《Build To Win》

本文寫於2021年5月18日,僅代表此時此刻對2021年北航敏捷軟工課程項目“近取Key”的評測(網站地址:http://47.94.243.9/)。主要內容爲:對這一產品進行體驗測評,並對產品的設計思路進行思考,希冀能從多個角度探尋它是不是能Build to Win

產品測評

產品外圍測評

該部分主要針對本產品的主頁、登錄入口等外圍部分進行評測。以下是一些評測感受:

  1. 還在使用ip作爲地址,比較糟糕,正常用戶沒人能記憶這種無規則數據串,還是應該用個域名。能讓用戶記得住也算是產品實力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更嚴重的隱患,那就是:ip並不是一個可以長期穩定使用的資源,系統內部的維護、架構調整或遷移等行爲均很容易導致ip變化,由此會導致大量用戶使用原來的ip將無法進入此產品。

  2. 弄一個https吧,稍微確保一下安全性,而且簡單、免費。

  3. 界面初步來看,兼具科技感和美感,挺漂亮,賞心悅目

  4. 主界面下方這個滑塊看着有點奇怪,這更像是移動頁面的設計,但是放到了正常的大屏下,依然還是有的。

  5. 上圖這個界面看着很炫酷,但是實際上設計引導性不足。具體來說,對於網頁而言,用戶最容易捕捉到的信息,永遠是點開後第一屏上的,而且基本上還都是中間那塊區域——但是,本產品這一屏上的兩個入口,卻都在右上角,而最能吸引注意力的中間區域卻只展示了兩行文字,白白浪費了最佳吸睛區域。可以來看看其他一些成熟產品是如何處理同類問題的。

    1. 印象筆記首頁:其中下部區域有首選註冊入口,中間區域有“瞭解更多”按鈕,右上方則是次要入口。
    2. 下圖是Jetbrains的首頁。雖然不是大圖式的佈局,但是對於具體的熱門產品、產品類型,也都在最佳吸睛區域有各自清晰的入口。
  6. 【近取Key】下方的產品和方法推介部分沒有把必要的信息表達清楚。

    1. 看了下圖這幾行字之後還是不知道什麼是 A4 背單詞,也沒有弄明白這種記憶方式的基本思路。此處,不妨掛上必要的鏈接,或者乾脆內嵌一個b站播放器,把北大學姐的視頻掛上來,效果可能會比目前好不少。
    2. 接着往下翻,也還是沒懂怎麼背單詞,不知道本產品究竟有啥好處。而且下圖所示的這部分側重點敘述較含糊,對好的背單詞效果強調不足,而且功能特性敘述文字也只是在說功能,卻並沒有理清楚整個背單詞過程的邏輯。

  7. 下圖右上角的“個人中心”按鈕和其右側的頭像圖標令人迷惑,容易讓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登錄了沒有。在未登錄的時候,一點擊“個人中心”按鈕,還會蹦出來一個這樣的 confirm,體驗很怪異(筆者專門去對比了一下,登錄前和登錄後,這個首頁的右上角顯示完全一樣,肉眼看不出任何區別)。

內部使用測評

該部分主要對【近取Key】產品內部的具體功能進行測評。以下是一些測評感受:

  1. 登錄完畢,一進入界面,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一片白茫茫光禿禿。

    1. 實際上,對於新用戶,絕大部分的應用或網站都會在真實的操作界面上有一個最基本的伴隨式引導,讓用戶知道該怎麼操作。例如:
      1. 半透明幕布式引導,這種方式可以配合具體的功能位置,實現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導。
      2. 卡片式引導。這種引導方式一般更適合宏觀描述產品思路,也就是做之前所提到的、主頁該乾的事情。
    2. 此外,雖然【近取Key】項目組的 PM告知:右上角有一個“使用教程”,但是我相信不止我,多數新用戶遇到不會使用產品的情況,第一反應都不是去看右上角,而是會注意自己視野中間的部分。更有可能出現的是——一通瞎折騰,過了好一會兒,忽然發現使用教程按鈕在右上角。而在此過程中,能堅持到發現這個教程按鈕的用戶,恐怕是少數,大部分新用戶被卡了幾下後可能就直接放棄了。
    3. 而且這個使用教程,查閱起來是需要耗費不少注意力的。具體地,對一個新用戶來說,首先需要打開瀏覽器兩個選項卡,然後打開教程並需要一步一步記住幹了啥,然後切換到自己的頁面上,一步一步操作,然後再切換到教程頁面,再切回來,一步都不能出錯。無論怎麼看,都讓人覺得學習這一使用教程的過程挺考驗人的耐心,不直截了當(新用戶更需要的是:Don't Make Me Think),該使用教程與其說是在指導用戶,倒不如說是在做產品展示。
  2. 詞圖構建面板與邏輯問題

    1. 右側詞圖工具箱缺乏必要的引導,而且有超過一半的工具無法一眼看出來其用途爲何,且一概只能靠盲目進行嘗試來了解其用途。一種很簡單的解決方式是添加 tip,鼠標移動上去可以有所顯示。
    2. 詞圖構建系統和之前整個產品系統的問題類似,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使用指引。基本上得較爲熟悉 Office、PS 等軟件操作的人才能連蒙帶猜猜出來一些,筆者走訪過好幾位用戶,他們甚至一點也用不起來,從接觸到放棄,路徑很短
    3. 單詞的認識不認識,用“認識”與“不認識”按鈕來判斷並不合適。因爲在半吊子背單詞者身上,存在着一種相當普遍的情況,那就是記錯單詞。一般來說,記錯了基本上都會被用戶主觀上認定爲“認識”,因此這樣的誤判可能會給用戶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私以爲更好的一種思路是給幾個選項,讓用戶任選其一,選對纔可判定爲認識。這樣一來,雖然理論上依然可能是蒙對,但是概率就小得多了,而且即便碰巧蒙對,給用戶心理上的警示感也比直接點“認識”更強烈
    4. “認識”、“不認識”之後的動作邏輯建議明確並簡化。具體來說:
      1. 對於“認識”的詞,會顯示一個例句,可以 See More,可以加入詞圖,也可以點擊“下一個”。
      2. 對於“不認識”的詞,會顯示例句然後才顯示詳解,然後 See More,可以加入詞圖,也可以點擊“下一個”。
      3. 按理說不認識的單詞更應該去直接查看詳細解釋,但是這裏卻反而需要繞一步退回原路,此處的產品邏輯令人費解。
  3. 結束加詞後的行爲邏輯缺乏說服力。具體來說,結束加詞後就是顯示一個傻傻的笑臉擺在左邊,留下一臉蒙圈的用戶,然後用戶:

    1. 可能反應了半天才意識到應該點右上角退出編輯(我自己就是)
    2. 也可能選擇刷新,然後繼續停在這個界面,繼續蒙圈(沒錯,筆者實測,刷新後還是這個界面
    3. 也很有可能選擇罵罵咧咧關閉瀏覽器,重新開一個,從此【近取 Key】在江湖上多了一個“關不了加詞界面”的名聲

說正經的,此處其實左右兩邊都有出口。但是爲啥還是給人很迷惑的感覺呢?因爲這個時候,最合適的操作,就是直接跳轉出來,要麼跳在文件夾頁面,要麼跳在加好的詞圖查看頁面,或者彈出一個對話框詢問用戶是否立馬開始複習,那也會是一種令用戶感覺舒服的設計。

  1. 統計信息界面,單詞瀏覽記錄的意義不大。尤其對於真正背單詞比較多的用戶而言,單個去查詢單詞實在不能算是一個需求,而且隨着單詞量越來越多,這種缺乏查詢功能的單純數據堆砌,只會越來越像累贅。在這樣一個背單詞軟件裏,用戶倒是更可能以詞圖爲單位進行記憶,與其記錄單詞,不如記錄詞圖。

  2. 單詞複習功能的設計不全面,交互感不足。

    1. 具體來說,複習頁面就倆按鈕:“查看”和“下一個”,乍一看基本猜不出這倆按鈕的用途,胡亂嘗試一通才總算猜到了。
    2. 複習狀態也只有紅、黃、綠三種,而且其中的機制是含糊的——老問題,缺乏必要的用戶引導。
    3. 在複習過程中,是否確實掌握了單詞,全憑用戶的淺層次自覺,用戶點擊綠色按鈕就表示“這個單詞我記住了”、“會了”,接着點擊“下一個”,如果不知道那就點擊“查看”。這個問題,和之前提到的“半吊子背單詞者”遇到的“把記錯單詞當成認識單詞”問題基本類似,而且此處甚至還不如單詞添加階段。在單詞添加階段,最起碼在點擊“認識”按鈕之後,會顯示單詞的含義,雖然反饋較弱但總歸有反饋,換言之用戶還算有機會知道自己記錯了。而在這裏,點擊“下一個”後不會出現任何單詞信息,也沒有任何其他反饋,換言之,用戶即便真的記錯了不少單詞,也會稀裏糊塗全都pass而不自知,然後不知不覺重複了好多遍錯誤的記憶,這就很糟糕了!
    4. 因此,此處需要站在用戶角度好好設計交互模式,與生成詞圖不同的地方在於,用戶對此處操作的便捷性會有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在易用性、便捷性、交互性上進行多方思考,取得平衡。

典型用戶測評

筆者在測評期間,有幸獲得了幾位資深背單詞高手的積極支持,他們是筆者心目中的典型用戶。以下是幾位典型用戶的基本信息以及他們試用了【近取Key】之後的體會。

典型用戶——小華

身份 小華
博客 https://www.cnblogs.com/ranh941/
年齡 26 歲
職業 軟件工程師
電腦使用習慣 重度使用電腦
背單詞歷史
平時使用的背單詞軟件 墨墨、扇貝

測試環境

火狐88.0.1 (64 位),win10。

發現的問題

問題0:單詞被空格分開。

問題1:這兩個按鈕大小貌似不一樣。

問題2:字段校驗錯誤。

問題3:登錄時爲啥只支持郵箱,不支持暱稱登錄?

問題4:單詞狀態

選擇單詞不認識後,進入的界面只有查看詳解和結束加詞,此處也應該有加入此圖或者下一個吧?

問題5:單詞重疊

加三個詞到右側畫布中。對第一個詞的大小顏色做調整,再依次加入第二個詞和第三個詞,後面兩個詞都只選擇“加入此圖”,不做其他操作。會出現上面單詞重疊的現象。

手動調整位置後,還可以。

問題6:產品介紹有誤導性

產品引導頁如下所示,算9句話,其中3句出現動詞“寫”有誤導性。我在使用加入詞圖功能時,剛開始是以爲在界面右側通過鼠標滑動寫單詞。重複讀和足夠多,這兩個特點倒是有,但被“反覆寫”給掩蓋過去了。

問題7:保存詞圖,查看已記錄的此圖,點擊左側,沒有提示單詞相關信息。

三個吐槽的點

  1. 登錄不支持微信,我看見需要郵箱去登錄,就覺得真麻煩,第一反應就是能不能支持微信登錄或手機驗證碼登錄。
  2. 使用起來折騰。自己在使用的時候,還需要單獨開個使用說明界面,個人感覺對初次使用該產品的用戶而言,不友好。
  3. 在PC端記單詞挺奇怪。目前我身邊記單詞的小夥伴人數是12個人,從2017年到現在,除了我自己曾體驗過PC端記單詞,我就沒看見有其他人在PC端記單詞,也沒聽說過有人這麼去做過。墨墨似乎沒有PC端產品,扇貝支持PC端記單詞,後者我用過三四次就不想用了。

總結

使用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首頁挺舒服的,需要誇誇ui和前端的小夥伴。產品的功能話,個人覺得缺亮點。個人覺得在PC端記單詞界面,再加入單詞時,如果支持通過鍵盤輸入或者鼠標滑動識別單詞,應該能幫助加深單詞記憶(不過這麼做的話的話,爲啥不做成手機端軟件呢)。

從可操作性、實用性、趣味性來評價單詞軟件話,目前這塊產品在這三點都達不到讓我有想繼續使用下去的程度。舉個例子,此前我有使用百詞斬軟件記錄單詞,剛開始使用時是因爲操作便捷,通過圖片協助記憶有趣,所以我纔開始使用這塊軟件並安利給其他小夥伴,但堅持使用1231天后,發現圖片是記住了,單詞反而沒記得很深刻,之後還是隻選擇扇貝和墨墨繼續記單詞。

典型用戶——鄭蕊

身份 鄭蕊
博客 https://www.cnblogs.com/zhengrui0452/
年齡 33 歲
職業 高校教師/軟件工程師
電腦使用習慣 重度使用電腦
背單詞歷史
平時使用的背單詞軟件 百詞斬,扇貝

試用感受

界面大氣

切換到一些單詞,不會自動發音,不知道是不是網絡的問題。

這個複習模式我有點不懂,我在A4紙上加了單詞,然後每次複習的時候這個單詞都 是在我屏幕的正中間出現的,那好像也不是按方位記單詞。

而且在加入單詞的時候是允許重複性堆疊的,這也是設計出來的方便記憶的辦法麼?

應該在用戶剛進來的時候給個提示,其實就像你下載一個遊戲,然後指引新手玩兩局那套流程整一個就好。

複習的地方設計的也不好,第一次我也找好半天,沒明白那兩個箭頭的用處

這個方法紙上東西多了,也不太容易記住,講真。

典型用戶——婁老師

身份 婁老師
博客 https://www.cnblogs.com/rocedu/p/4999535.html
年齡 46 歲
職業 高校教師/軟件工程師
電腦使用習慣 重度使用電腦
背單詞歷史
平時使用的背單詞軟件 百詞斬,扇貝
背單詞的心得體會

試用感受

界面,美工不錯

簡單試用了一下。使用起來有點不知道幹什麼看完講解也不是很清楚,加兩個詞就不會弄了。現在的注冊方式有點麻煩,不支持微信,QQ,手機號註冊。個人感覺意義不大,我大概率不會用

單詞重疊到一塊了,見下圖。

典型用戶——楊老師

身份 楊老師
博客 https://www.cnblogs.com/younggift/
年齡 46 歲
職業 高校教師/資深工程師
電腦使用習慣 重度使用電腦
背單詞歷史
平時使用的背單詞軟件 百詞斬,扇貝
背單詞的心得體會

楊老師的試用體會中多次出現了「阻止用戶使用」的說法,以此吐槽該軟件尚不具備良好的易用性。一句話,不好用,不得勁。下面來具體看看楊老師怎麼說。

作爲背單詞的用戶,從用戶感受的角度評論如下。

混用風格,產品定位

看首頁像是手機界面,特別是正下方的滑動標識,看內頁則像是基於web瀏覽器的。混用了web和手機界面,對用戶設備定位模糊。也許單純是基於web的?

首頁中混用漢語和英文,看起來感覺也挺奇怪。

阻止用戶開始的因素

建議接受微信登錄

註冊和登錄能阻止多數用戶 (統計比例,證實我是錯的,也是個不錯的小題目)。

註冊按鈕使用了英文,能阻止更多用戶,特別是初背單詞的用戶,不少人不認識"sign up"或者反應沒有對漢語那麼快。

不應使用IP,而應使用域名

[http://47.94.243.9/], 這個IP能保持在開發團隊手中多久,產品生命週期的上限。通用的方法是使用域名。

注意驗證郵件

建議把鏈接的文字做成超鏈接,這樣用戶可以直接點擊

阻止用戶深入的因素

強烈建議套餐或者demo

正如產品中集成了"智能詞庫"的動機所假設的,用戶通常不會自建詞庫,也不會自建"文件夾"。考慮到"A4紙記單詞"要求用戶自建,那麼其他用戶自建的"詞圖",是否可以作爲開始?

候選加入詞圖的單詞,如果不僅來自軟件系統推薦,還可以從一堆單詞中由用戶自選。這樣,可能才能夠在用戶間共享背單詞的過程。如果不能共享過程 (或者由於候選詞只能由系統指定),那麼共享成果也會有幫助。

沒用明白,沒看出來"A4紙記單詞"的特色

因爲不知道A4紙記單詞,軟件自帶的教程沒看懂,所以搜索了一下。沒有看到"詞圖"一詞,是軟件團隊定義的?

作爲以手機或web爲介質的產品,對於使用隨手可得的A4紙,會有哪些更好的特色呢。除了 "學習統計"以外,是否可以有對使用時間的控制、幫助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沒有更多的特色,是不是用紙質品更方便。

在統計中,區分了單詞"不認識"或"認識"的狀態,但是不認識的單詞,不能單擊進入查看詳情,建議使用墨刀,找並非開發團隊成員的同學作爲用戶,觀察他們的行爲和期待。

更強烈的建議,是不要使用任何電子工具探索用戶需求,而是使用紙質品,畫出界面,詢問和感受用戶打算怎麼用。建議對比產品:

產品設計思考

筆者在上面總結了一些自己在【近取Key】產品系統使用層面上感受和發現的問題,同時附上了幾位典型用戶的真實試用感受。在這裏,希望能基於上述使用感受,嘗試對產品需求本身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對【近取Key】項目組給出的產品需求分析,有一位助教曾脫口而出說“好像沒覺得有什麼市場需求”,筆者和幾位助教、老師聊起來,直覺上也傾向於那位脫口而出的助教,幾番討論下來,大家甚至用了一個形象的詞兒來描述這種直覺,即“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典型用戶們的真實體驗似乎也能說明這一直覺並非毫無根據。

那麼,我們的直覺背後有可靠的邏輯支撐嗎?大家心裏卻並沒有底。下面回顧分享一下我們對此的思考過程,可以看到,最初我們的思考是走偏了的。當時,我們都將矛頭對準了下面兩件事:

  • 電腦端背單詞需求很低。因爲背單詞工具軟件早已有相當成熟的產品,尤其移動端背單詞軟件更是耳熟能詳。移動端軟件的許多優勢都是 PC 端軟件無法比擬的,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不受場地條件和人員狀態限制等。相比之下,願意使用電腦端背單詞的用戶自然從基數上就會遠少於移動端單詞軟件的用戶。
  • A4 紙背單詞法的效果與價值存疑。A4 背單詞法到底是否有效,以及對多少人有效,這一直是個玄學。或者說,有多少人能 get 到這個方法的關鍵,同時又能因爲相對符合個人喜好而願意使用,這件事並不容易說清楚。根據筆者的走訪,很多經常背單詞的人沒聽說過這個方法,或聽說過但不熟悉,甚至在觀看了北大學姐的視頻(地址在這裏:【學英語】北大學姐的高效背單詞法!不看虧大了!1小時竟能背100多個?,可以說是 A4 紙背單詞這一方法的出處)後,一樣沒搞懂其價值和意義。如果說A4 紙背單詞法足夠有吸引力,但是爲何市面上最常見的背單詞產品(PC端和移動端)沒有一款內嵌了這種方法;但是要說A4 紙背單詞法純屬扯淡,也站不住腳,因爲B 站北大學姐視頻 700 多萬的播放量,而且到百度、知乎等平臺一搜有很多A4 紙背單詞法的相關鏈接,這樣的推廣度又不像是單純的炒作,而更像是真正幫助到了不少人。

於是,看看之前課程組給出的否定【近取Key】項目立項的理由——要麼是“電腦背單詞需求不怎麼成立”,要麼是“A4 紙背單詞法不怎麼靠譜”,這樣的理由乍一聽還真挺合理(再結合項目組當時設計的那份缺乏經驗而難以說服課程組的調查問卷,於是課程組似乎更加理直氣壯😊)。然而,後來課程組與項目組多次展開交流,卻漸漸發現項目組成員並不服氣,課程組成員也開始底氣不足。課程組爲此專門創建了一個小羣,開始邀請資深背單詞高手來一起探尋需求,待產品發佈後,高手們開始試用,並記錄試用感受。小羣裏斷斷續續的討論,記錄和見證着課程組不曾放棄對重要問題的持續深入思考(本篇博客多處文字均受惠於小羣裏諸位羣友的相互切磋,大家一起熱烈討論問題的感覺真好)。隨着思考的深化,課程組的老師和助教發現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邏輯問題——小衆需求到底算不算需求?小衆需求到底應不應該出現在課程項目中?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構建之法》中,對軟工課程的三點基本要求中關於需求部分的闡述:

研發出符合用戶需求的軟件說明:要通過實際的工作收集、推導、提煉需求,並在軟件發佈後通過實際數據驗證需求的確被滿足了。需求來自於實際,而不是自己想象出來的“需求”或者人云亦云的需求(例如:圖書館管理系統)。

這裏的關鍵在於兩件事——1)分析需求,2)證明需求被滿足。換言之,我們可以考慮如下的案例:

  • 張三準備開張一家豆汁店,而其他同行普遍在做豆漿,但是豆汁沒有那麼多人喜歡喝,所以銷售量註定比不過豆漿。然而即便如此,豆汁愛好者們普遍會對豆汁不吝好評,張三的生意也做得紅紅火火,且不太可能因爲豆汁賣不過豆漿而關門大吉。
  • 李四設計了一款供殘疾人羣使用的輔助工具,毫無疑問,殘疾人羣的基數遠遠小於非殘疾人羣,可是對殘疾人羣來說,能恰到好處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那就是極好的,用戶們也會願意買單。

以上的兩個例子,無論是從軟工課程對需求的要求來看,還是立足於現實進行分析,都是完全站得住腳的。因此不難發現,單純的產品受衆面偏小這件事,不足以作爲否定產品及其需求的理由(當然了也需要保證“小”的程度可接受,比如如果受衆面小到了只有自己一個人或小組內的幾個人,那這完全可以認定爲自娛自樂,無論是軟工課程還是現實中,都不應該做這樣的事)。因此,我們還是需要去挖掘我們直覺【近取Key】產品給人“雞肋”之感背後的原因,找出支撐直覺成立的邏輯

基於上述思考,雖然一開始課程組思路走偏了,但是我們也發現了【近取Key】產品的兩個基本要素,分別是:

  • A4 紙背單詞法
  • 電腦端背單詞軟件

其實上述兩個基本要素,無論是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算是一種小衆但說得過去的需求。具體來說,A4 背單詞雖然沒那麼盡人皆知,但是目前看來還是幫助到了不少人;而電腦端背單詞軟件雖然靈活性受限,但也有會有重度電腦用戶會爲了沉浸式體驗或集中時間段背單詞而使用,而且扇貝也有網頁版。

基於這一點,我們先嚐試對上述兩個產品要素或者說需求,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具體來說,我們來嘗試進行場景想象,藉此分析此類小衆需求都是如何讓用戶情有獨鍾的

  • A4 背單詞法,根據筆者在網上對此類方法實操者的觀察,大部分使用這一方法的人,標配是[手機單詞軟件+筆+A4 紙],也有一部分用戶是[單詞書+筆+A4紙],亦即可以理解爲“單詞庫+筆+A4 紙”的架構。採用這樣的配置,一個重要的好處在於靈活,或者說簡單暴力,再高科技的工具,也終究沒有一支筆一張紙和自己的一雙手來得便捷可靠,如此,便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隨意進行調整,也很方便能隨時找個能落座的地方,快速開始背單詞。
  • 電腦背單詞,根據筆者在網上對此類產品的觀察,大部分電腦端背單詞產品,都具備豐富的展現形式,且貴在充分發揮電腦平臺的優勢。例如DesktopVoc,可以將單詞呈現在桌面上,整合電腦工作的碎片時間幫助用戶形成記憶,同時也提供完整的客戶端讓用戶“正襟危坐”地學習。這樣的方式最大的好處在於形式多樣化,充分發揮了電腦端的多媒體優勢,可以用各種意想不到但是管用的形態來幫助用戶記憶。不過相比之下則不太重視空間的靈活性。

而【近取Key】這樣的產品,是在將上述兩個需求進行融合,形成新的產品。這一融合,問題就來了:

  • 首先,這兩種特性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前者走的是簡單暴力可移動路線,後者走的是正襟危坐內容豐富路線。正也因此,前者的用戶往往對電子產品依賴相對低一些,而且往往期待能隨便找個地方,帶上單詞本和紙筆就快速開始背單詞;而後者的用戶則是十足的電腦重度用戶,期待沉浸式體驗,而且個性往往更可能比較宅一些。
  • 不僅如此,即便真的存在一些個體,同時喜歡 A4 背單詞和電腦背單詞,他們也更可能選擇在移動場景下揹着小包,放上單詞本和紙筆,找個咖啡店或者自習室,坐下後很快就進入狀態,而在自己的辦公室或者宿舍,則用電腦打開 PC 端背單詞軟件,享受沉浸式體驗。

換言之,這樣強行把兩種小衆需求結合出來的產物,無論在 A4 背單詞本該所處的優勢區間,還是在 PC 端背單詞軟件本該所處的優勢區間,都沒有展現出足以吸引用戶的特點,無法做到將兩種優勢有機結合。具體來說

  • 對於移動場景,人家本來一個小包就好了,現在得挎個超級大的電腦包,肩膀勒得慌,然後搞不好還得滿世界找電源插座,完事坐下了也得一通操作。等電腦啓動了,可能比起背單詞這件正事,先被其他花裏胡哨的東西吸引走玩去了(這是人的一種常見心理,準備做一件事後拖得越久越可能半路改主意,這也是爲什麼拖延症得治)。對於習慣於簡單暴力流的背單詞者而言,這顯然太麻煩了,令人頭大
  • 對於固定場景,人家其他軟件有十分豐富高效的形式展現給用戶,讓用戶快快的記住單詞。而在這些無數專業產品經理設計出來的多媒體化產品面前,主打簡單暴力路線的 A4 紙背單詞法相比之下則顯得乏力和蒼白,不足以吸引用戶,更不足以超越競品。換言之——電腦用戶沒有選擇在電腦上用A4背單詞法的動機,反之亦然

由此,【近取Key】在現有競品面前便顯得十分尷尬,什麼都沾一些,但是什麼又都無法形成決定性優勢,也就是沒有“殺手應用”——搏二兔不如追一兔。結果就會導致,現有 A4 背單詞者不中意,現有 PC 背單詞者不待見,然後其他背單詞者還學不會也理解不了這種產品,因此,這樣的一款產品,它具備Build To Win的可能性嗎?筆者的結論是:不具備。

而站在軟工課程需求分析評審的角度來看,課程組則獲得重要啓發:

  • 需求面小,針對特定人羣,這些並不是判斷需求是否存在問題的唯一關鍵性因素(但前提是小得合理,且投入產出比合理)
  • 更爲關鍵性的因素還是在於,是否有“殺手應用”,以及用戶是否會真的因此願意買單

明確了上述認識後,後續課程組對於需求評審,思路和方向會更爲清晰。由此可見,深入持續思考,總會引領我們更加逼近事物的本質。

擴展性思考

基於上述產品問題的分析,我們不妨展開擴展性思考,用【假如我是項目組長】的角度,思考一下【近取Key】的 if 線,即思考一下這個產品如果按照一定的方式來進行需求擴展/修改的話,會不會大大增加Build To Win的可能性。

詞圖三維化

這一想法由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路人甲同學提供。

在開始描述這種思路之前,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的是,網頁前端的技術實現要比小程序或原生 APP 簡單得多,尤其對於這種想要電腦瀏覽器大屏優勢,且不打算手機適配的產品而言,更是如此。

實際上,PC 端相較於 A4 紙而言,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幫助用戶實現自己無法在現實世界中用雙手做到的事。例如,A4 紙可以視作一個二維平面,而作爲一個用戶可能覺得 A4 紙太單調,但是又苦於手邊也沒有其他帶有圖案的紙,因此PC 端可以做的就是直接支持用戶自選背景圖

再比如,既然是基於空間的記憶方法,那麼二維平面實際上不如三維空間,然而用戶自己卻無法構造這種三維空間(或者說即便能也很難,而且只能侷限在自己周圍的空間),那 PC 端可以做的就是幫助用戶構建這種三維空間

而且既然已經發展到了三維化這一步,那麼也不必再拘泥於原教旨的 A4 紙背單詞法,現有記憶方法普遍比較流行的其實是空間記憶,即藉助空間的一些小物件或者小場景來記憶。而走出原本的思維定式進行的這些嘗試,如果經過了充分的調研、思考和論證,則可能從一個“雞肋”的產品路線中脫胎換骨出一個貨真價實的“殺手應用”。

詞圖動態化

根據筆者對 A4 背單詞法的初步觀察,記憶是一個過程,一個詞一個詞添加進紙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也是能代表一些信息的,比如說當時背單詞時的心路歷程,這個也是將多個零散單詞串聯起來的必要紐帶。而且在目前的 A4 背單詞軟件複習功能中,也支持按照添加順序進行復習,也說明了詞圖中添加過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基於這一點,所以我認爲可以考慮將整個詞圖的編輯過程(不只包含添加過程)進行完整的行爲錄製,將完整的時間軸以及動作信息一併納入到詞圖中。這樣的話,詞圖也將會從原本的二維變成三維(二維平面+時間軸),從靜態圖變成了真正的動態圖。如果再配備語音記錄的話,那麼這個已經不亞於視頻,不僅可以讓自己更完整的回憶背單詞時的心路歷程,還可以結合後文所說的社區化功能,好好包裝包裝並分享起來,讓更多的人有所收穫

可能說到這裏,會有人想問,那麼爲何不錄製一個真正的視頻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爲這種行爲錄製本身門檻就很低,頂多還需要額外配備一個錄音功能而已。對系統來說,要輕量化且易於維護得多,對於用戶而言,比去下載個錄製或者直播軟件,門檻要低得多。而且我們還可以針對詞圖這樣特殊的應用場景,針對其特徵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比如在播放時,根據動作區域自動轉移視野範圍,讓觀看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讓其真正的和視頻相比產生決定性優勢。

轉戰平板端

之前的兩種思路,其實本質都是在化二維爲多維,或者說是在嘗試充分利用電腦端的優勢做進一步的火力延伸。然而實際上,根據筆者對 A4 背單詞者標準配置的瞭解,不難發現這裏還有一個更加顯而易見的優化思路——轉戰平板端

上文提到,不少 A4 背單詞者的標準配置是手機+紙筆,或者詞典+紙筆。而且上文也提到了,電腦相較於紙筆的極大不方便之處。但是如果把電腦換做平板的話,這個事情的性質可就變了——因爲平板,尤其是自帶手寫筆的平板,在使用性質上和紙筆有非常高的相似之處,遠比電腦+鼠標的性質相似度高。根據筆者的日常觀察,有不少人喜歡用平板的筆記本軟件來代替紙質筆記本,因爲平板大小和重量都適中,可以塞進包,找地方坐下後幾秒鐘就能開用,便利性完全不亞於紙筆,甚至連書寫時特有的打擊感可以具備。

因此,基於平板這樣平臺的 A4 背單詞軟件,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電腦端 A4 背單詞軟件那樣麻煩的處境。甚至在 A4 背單詞者的視角下,還較之傳統方法有明確的優勢——傳統方法需要單詞庫+紙筆,而現在一個平板應用,就能兼任單詞庫和紙筆,還帶語音和詳解,一站式服務,怎麼想都很舒服。

基於可手寫的平板平臺,再基於平板平臺的特點(例如較之電腦明顯更加便利的手寫筆觸控和多指觸控操作等)做進一步的產品功能性優化,很有可能令這樣的產品有質的飛躍。

詞圖社區化

這個想法在筆者的腦海中由來已久,且在和路人甲同學的交流中,發現對方也表達出了同樣的想法。

具體來說,一個人的力量太渺小,而且難以探索出最佳學習實踐。而官方的指南也只能幫助入門,很難起到給出最佳實踐的效果,想做到這一點也並不現實。因此,解決思路就是,讓用戶之間產生關聯,並且充分利用用戶之間的相互作用,讓整個產品活躍起來,形成社區

形成社區的好處不必多言,現在成熟的軟件往往都在往這個方向上發展,大勢所趨。而對於這款軟件而言

  • 可以讓用戶的詞圖進行分享,幫助更多的用戶學習單詞,也讓新用戶的學習門檻有明顯的降低
  • 可以引入資源評分獎勵等機制,讓真正優秀的資源可以被置頂,也讓優秀的創作者有持續輸出的動力。以此也讓大家都少走不少彎路,可觀地提升產品體驗。
  • 隨着越來越多優質資源的產生,完全可以基於這些資源形成對用戶的強大吸引力,使得這樣一款產品越走越遠,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社區化好處多多,也是讓一款軟件產品真正煥發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有了這樣的模式,開發和運維者纔能有機會從最底層工作中抽身,投入到進一步優化產品質量並開發新功能之中,並最終形成產品長久發展的良性循環

總結與感謝

以上就是對本年度較有爭議的學生項目【近取Key】的詳細產品解析。然而以上的分析和思考,並非筆者一人得出,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需要特別感謝:

  • 【近取Key】項目組不屈不撓地與課程組展開交流,並以認真的態度對待團隊項目的工程環節
  • 【體驗單詞組軟件】小羣羣友們的持續探討,包括四位羣友/典型用戶小華、鄭蕊、婁老師、楊老師的用心體驗與記錄
  • 鄒欣老師對該項目的持續關注和點評
  • 周筠老師對此長時間的關注與思考,以及在理順邏輯上所做的努力,周老師對本篇博客做了細緻編輯
  • 跟組助教劉陽對該小組的持續關注與交流
  • 助教周雨飛、胡緒佩的積極參與和討論
  • 大衆評審團的各位同學對項目的積極體驗與思考
  • 不願透露姓名的路人甲同學對產品路線的擴展性思考與建議

以及其他所有參與其中的朋友,在此筆者一併表示感謝。

做這樣一次深度的產品評測,對於筆者來說,也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學習與提升。具體來說,嘗試變換了多種視角,其中包括用戶視角、產品經理視角以及課程助教視角,來分別審視這樣一個產品。不得不承認,還是需要進行這樣多角度多方位的耐心審視,才能真正找出癥結所在。此外,還讓我意識到,對於問題的分析不能停留在感性上的正確,也不能停留在直觀上找出的原因(容易流於表面而忽略本質),而是應該認認真真去做紮實的評測,下硬功夫,坐冷板凳,分析思考問題真正的原因出在哪裏,切忌想當然。對於打比方,也要慎重,因爲一旦一個看似正確實則錯誤的比喻產生了,便可能直接帶歪接下來的全部邏輯推論。唯有真正在邏輯上做到嚴絲合縫的結論纔是有力的,才能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

科學研究和工程對於失敗的態度是很不一樣的,在我和衆多研究員合作的過程中,倒還沒有看到像費曼先生那樣急切證明自己錯誤的人:

和有這種胸懷的人合作, 一定很有意思, 一定能 learn. 😃

再次引用鄒欣老師Build To Win中的圖文,既是自勵,也樂與諸君共勉。再次感謝一路行來共享思維的樂趣的夥伴們,謝謝你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