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飽飯,不迷茫(37/100)

今天的朋友圈,全在哀悼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統一步調的哀悼之前,還有傳謠闢謠一番波瀾起伏。

對袁隆平院士的瞭解,除了雜交水稻之父、在鹽鹼地改良品種等寥寥幾個方面,知道的實在不多。但十幾億中國人民能喫飽飯,袁隆平院士功不可沒。

有人說,袁隆平院士可以獲諾貝爾和平獎,因爲讓十幾億人口喫飽飯,不用忍飢挨餓,人民能夠安定生活,去發展科技與文化,這是堪當爲社會和平做貢獻的大功勞。我也深以爲然。

我的童年,雖然沒有經歷過喫樹皮草根的飢餓飢餓年代,但對飢餓對糧食的珍貴以及危機感是有體會的。小時候喫米飯是奢侈的事情。我的老家沒有水田,只有幾座長楠竹的大山,父母就是靠去山上砍竹子賣錢買大米。上山砍竹子的辛苦自不必說,碰到竹子行情不好,日子就更難過了。紅薯就是日常喫得最多的主食了。常常早餐是紅薯,能在紅薯上蒸一小碗米飯,那碗米飯就是小孩子覬覷的最美味的食物了。

記得那時到了秋收季節,放假時就和姐姐一起跟着奶奶去軍墾農場收割過的稻田撿稻穗,大清早起來,天黑了回家,攢一段時間就有小半籮,可以挑去打成米了。大米何其珍貴,只有深度匱乏又經歷辛苦勞動獲得,纔有刻骨銘心的體會。

猶記得96年夏天,堤壩決口,爸爸跟村裏的人一起去堵缺口,幾天未回家,媽媽去外地照顧躲計劃生育超生的嬸嬸坐月子,家裏沒有一粒米了,我們自己也餓,又擔心爸爸在外沒有飯喫。姐姐終於鼓起勇氣去姨外婆家借了幾升米,煮了粥,到籬笆旁掐了幾朵南瓜開的謊花,炒了作菜。這是我關於大米最匱乏的記憶了。

想想,如果現在還是爲一日三餐喫飽飯擔憂,還能安下心來求學工作嗎?

想想,如果當今還有許多人喫不飽飯,社會能得以穩定嗎?

消除貧困,共同富裕,這是最英明的決策,國家花大力氣扶貧,千方百計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

我們個人喫飽飯不迷茫,整個社會的人民喫飽飯,也才能一心一意謀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