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6】對話孩子 對話自己——A組總結

我們來自天南海北,未曾謀面,爲着同一個夢想而堅定前行,一路結伴相隨相知,經歷了一段幸福的旅程。

這是我們分別在即,我的心中湧動的最是不捨的感觸。時間如水流,無聲無息一路而過,總讓人在驀然回首時,發覺它的漠然而無情。不過,又讓人在哀婉嘆息之餘,多了珍惜和回憶,封藏在心底永久的一份牽念。

從10月20日始我和A組的小夥伴們第一次結識於CCtalk雲端,雖然短暫的接觸只是技術層面的講解,但我們因着同一種心情,持有着好學,一起全身的投入而有了美好的開場。

10月21日開班典禮之上,我們和教練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溝通,對於N6的學習,滿懷着憧憬和期冀,一切都是最美好的相遇,有你有我有我們大家。

第一課:創造改變  改變的內在邏輯

這是正式開始進入到學習階段,雖然在總教室中,我們認真傾聽做好了詳盡的筆記,但是依然存有許多的疑問和困惑。

從總教室回到大教室,各位老師尤其是A1組組長劉華霞校長提出了更多的疑問,各位教練老師一一陳述講明要求,明確流程和對話的要求,四個小組各自開啓了小組直播。A1組根據要求開啓案主與教練之間的對話,在簡教練的支持下我懷着忐忑開始引導體驗式對話訓練,整個流程較爲順利。A2組的夥伴們在曉芳教練的帶領下也較爲順利的開展體驗式對話。A3組在紅雲教練的帶領下也正常進行,頗爲順利。A4組由士超教練支持,也按照整體流程展開了對話。

不過,A4組的夥伴們課前並未有老師請假,但在課程中卻有四位老師沒有參與進來,使得第一次課程沒有預期得以展開,稍顯遺憾。然而大家參與的熱情卻暖烘烘的,彼此感染。

第二課:更聰明的對待情緒

我們如約開啓第二次課程的學習。大家似乎都有了些許經驗,第二次的學習更加順暢。A1組組長劉華霞校長主動以教練角色帶領本組老師開展對話互動,在反饋中效果甚佳。

小組討論過後,四組老師均回到A組大教室,每個小組均派代表發言。

A1組代表金嘉敏老師反饋,迴應情緒先平靜冷靜;

A2組代表王婷婷老師反饋,在對話中驚喜更多看見自己的能力,以及感知到能量,當下的情緒被接受變得柔軟了;

A3組代表李夢鴿老師反饋,覺察情緒,先讓自己慢下來,特別喜歡“所有的發生都是來支持我,成爲真正的自己”,從這裏感受到被允許和支持;

A4組代表李娟老師反饋,合理安排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

簡教練針對老師們的反饋又簡單回顧點評做以總結。在結束大組反饋之後,所有教練、助教、部分老師在教室進行復盤,相互賦能,彼此看見,爲下一步的學習釐清思路。


第三課:如何平衡專家模式與教練模式

本節課留給我們的印象尤深,因爲劉華霞校長在課後提出了“專家模式"和"教練模式"的質疑,簡教練通過具體的場景將兩種模式運用點得尤爲透徹。

所有的流程一切照常,到了分享的環節:

A4組士超教練先分享:作爲案主,夥伴們的建議好用也有不好用,也有給到我支持,透過發問瞭解了更多自己的問題;

A1丁武老師:專家模式 ——我覺得建議挺有用;自我體驗感覺教練模式更溫暖,不涉及建議和評價,強調重在自我體驗,在發問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處理的方式方法。

A1米雪:教練就是支持對方解決問題 保持有好奇心的孩子去發問。教練模式有很多個發問的視角,並且對問題的追問和聆聽,引發了案主的思考和覺察,提升對問題的認知。

A2吳怡老師:拋出問題時感覺是一個蠻大的問題,投過建議和發問,換了角度看問題,感覺我們自己被自己的問題困住了,不是問題本身。

此時簡教練給予迴應: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事實和真相,創造問題的思維無法解決,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從深陷其中的問題跳出來,那種感受是不一樣的。解決的路徑就更豐富了。

隨後老師們交流作爲專家及教練的感受,進過一番討論,經由簡教練細緻入微的講解,大家充分認識到: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噹噹事人由A-B的路徑不是非常明晰的時候,採用教練模式,通過聆聽層層提問及反饋,會很好地支持到對方,提升認知,跳出自己已有的限制性信念,關注到自我,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

最後大家討論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平衡這種模式,大家各抒己見,各有收穫。

第四課:如何聽孩子才願意說

課程即將過半,小夥伴們都已經很熟悉整個過程,由最初的羞澀和不善言辭,而今都能較爲侃侃而談,表達出自我的困惑和棘手的問題。

李夢鴿老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多動的孩子,他的名字成爲了老師的口頭禪,他的表現和行爲有時令人抓狂,總是和別人講話,影響上課秩序,令老師欣慰的是,班級的同學們都有是非觀念,不受影響。一直影響到下班後的心情。不撕紙的話,渾身像螞蟻咬一樣。當天講會好一些,但是過後就又變回原樣,很受挫。鬥智鬥勇,花費很多精力。知道要記也是會記的,會引起別人注意。

尋求深層對話,從自身上去探索,對孩子有允許,體諒孩子,給孩子很多的關注,關注到孩子的天賦。

被溫暖,重新開始,尋找新的方法,增進溝通。

和孩子更好的溝通,孩子很聽話,過度依賴我。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生活在平靜祥和的環境中,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如果女兒的眼裏媽媽是這樣的,媽媽眼中的女兒是什麼樣子的

李老師:看到被聆聽者得需求是什麼?下潛到深處,聆聽到更深的需求走進學生的內心,聆聽需求,生成式的聆聽

萬老師:深層的需求,學生也想表達中告訴我們什麼,沒有辦法理解學生的內心,只停留在表面

馬老師:平和,日常的溝通具有功利性,內心慢慢變得更加細膩,更能體諒和包容別人的行爲,對情緒的體驗多維和飽滿

張老師:不帶任何角色地去傾聽,找到那個點,孩子會有積極的改變

捨身處地去體會孩子的需求

觸摸到孩子的需要,盡心、真誠、放下自己,降低維度地聽,和孩子處在同一個位置去聆聽孩子當下的感受

聽需求

支持對方、賦能對方,更高的自我覺察、自我認識

聆聽是一切談話的基礎

透過語言的反饋賦能給對方

正向部分賦能與對方

處於對對方的相信

①聆聽的感受:事情中是一個人,但被看見後給到我內心強大的支撐,並對自己所做所說有了更大的理解和轉化爲經驗,舉一反三。

②老師給的積極的正能量的反饋可以強化他的行爲。

③聽到的不只是這個故事,而是講故事的這個人。

④聆聽反饋能支持對方、賦能對方,促使對方有更高的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自我超越。

⑤透過語言的反饋賦能給對方。

⑥聆聽是一切談話的基礎

⑦聽的部分要覺察對方無意識的語言背後的潛意識


第五課:發問創造改變

1.參與情況:A1組全部參與學習,A2組有兩位老師請假,A3組全勤,A4組1位老師請假,由於A2和A4的老師們無法開啓直播,兩組合並一組在大教室互動交流。本週簡教練、曉芳教練、紅雲教練均參與到小組對話互動中,士超教練有事請假。

2.對話情況:

A1組由曉芳教練支持,A2和A4組簡教練帶領,A3組由劉華霞校長帶領,紅雲教練支持。按照總教室MAX教練的要求,感悟發問的力量。每個小組都展開了至少兩輪的發問,都能積極參加互動,深刻體會到在今日課程中的要領。隨後各個小組回到A組大教室,各有一位代表深入交流反饋,引發深度思考。金句記錄如下:

①提問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需要不斷運用和練習。

②問題讓我從自己的目標中看到了自己“認知”的偏差,一定程度跳出了認知侷限,跳出了問題。

③“哪些是你想過的還沒有投入行動的?”特別有感觸,像一個萬能公式。

④改變他人之前,也可以靜下心來,看見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

⑤深層次的聆聽和多角度的發問,發現了自己潛意識中沒有發現/看見的部分。

⑥什麼是好問題?跳出事情層面的問題。

⑦站在同一個層面是解決不了同一個層面的問題。


挑戰:工作繁忙,成爲優秀的老師的過程中輸入學習很多。目標是能把所學在凝練成文章輸出來。

期望:獲得教練們的支持,找到能讓自己有效輸出的方法。

.輸出對您的意義是什麼?5

輸出可以不一定是化爲文字的輸出,請問有可以考慮一下其它任何形式的輸出嗎

2.您考慮過輸出的對象是哪些人?7

3.你有想過有效的界定是什麼8

4.什麼侵佔了您的時間7

5.是什麼讓你覺得你要5

6.理想狀態的您是怎樣的?

7.目前沒有達成目標,您對自己狀態的評價是什麼?

8.什麼排序優先於“文字輸出”?9

9.如果不考慮輸出的意義所在,您對自己在工作上的評價又是什麼?

10.透過目前所看到的,您將會做哪些調整?

體驗:有一種感動和感恩,有很深的觸動。

米雪老師大組分享:一個焦頭爛額的問題,隨着提問,和打分的不斷提高,漸漸狀態和感受都被打開,最後有一種撥開雲霧的感覺。提問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需要不斷運用和練習。7-10分的過程,如何感知到它是十分的?10分想清楚這個問題後,其實是“挑戰”已經不再是挑戰了。

張羣老師分享:問題讓我從自己的目標中看到了自己“認知”的偏差,一定程度跳出了認知侷限,跳出了問題。自己在聆聽部分做得比較好,今天發現如果交流沒有到學生的未知區,觸動和溝通的效果不夠好可能也是因爲這個。所以要好好練習和踐行發問。

馬敬中 小馬老師分享:學到“哪些是你想過的還沒有投入行動的?”特別有感觸,像一個萬能公式。您想成爲一個怎樣的媽媽?”,這個問題會激發出被教練者思考“您是否把自己的需要變成了對他人的期望?”。

張奕卿 透過連續發問,讓自己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了重新看見,並能從對方的角度感受對方並能更多看到對方的努力。改變他人之前,也可以靜下心來,看見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

孔老師:以前只是旁觀者引領流程,今天做了體驗者感受感觸極大。深層次的聆聽和多角度的發問,發現了自己潛意識中沒有發現/看見的部分。給我茅塞頓開的感覺。體會到:深度聆聽+強有力發問能給予對方極大的幫助,及有效的支持到對方。我今天就被這些好問題“get"到了!

透過目標追問到的是需求,追問發問從目標覺察到自己的需求

困擾着你的是什麼?這些問題有沒有投入行動?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可改變?問題解決了,你的感受是什麼?

從目標到覺察到自已內在的需求目標的實現對你意味着什麼行動是什麼 需要做的第一步是什麼

簡:什麼是好問題?跳出事情層面的問題

用創造問題的思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有的發問都是轉換視覺去到未曾去到的地方

透過聆聽去聽見內心深處的渴望

教練真正要做的是:通過聆聽她語言背後需求和渴望,真正要到她要去的地方

從自我的視角調整到學生的視覺,就會看到不一樣,一旦看到不一樣就會改變

當我們的視覺發生轉化的時候問題本身就發生了變化,支持思維打開去到更改的層面

站在同一個層面是解決不了同一個層面的問題。

第六課:如何在對話中建立夥伴關係

1.參與情況:A1組和A2組全部參與學習,並開啓直播。A3組和A4組合並一組開啓直播,A4組有一位老師請假。本週曉芳教練、士超教練參與到小組對話互動中,簡教練和紅雲教練有課未參與課程。

2.對話情況:

A1組由曉芳教練支持,A2組由士超教練支持,A3和A4組在大教室由助教老師帶領展開反饋對話練習。按照總教室塔塔教練的要求,感悟同在式反饋的對話。每個小組都按照流程有條不紊地展開反饋,大家較好地參加互動中,深刻體會到在今日課程中反饋的要領。由於時間的關係,大家在小組內進行了充分的反饋互動,沒有回到大教室集結,各自在小教室總結交流。金句記錄如下:

①拋開自己的立場,真正的去聆聽和交流。

②接受孩子當下的情緒和想法,給予支持賦能孩子改變。

③“用有溫度的對話給予學生力量,讓學生感受到我們與他們同在。



第七課:如何運用教練GROW流程與孩子對話

1.參與情況:A1組和A3組全部參與學習,並開啓直播。A2組和A4組合並一組在A教室開啓直播,A2和A4組各有一位老師請假。本週曉芳教練、士超教練參與到小組對話互動中,簡教練和紅雲教練因有課或家中有事未參與課程。

2.對話情況:

A1組由劉華霞校長帶領,A2組和A4組由士超教練支持,A3組由曉芳教練支持。各個小組按照總教室塔塔教練的要求,運用教練GROW流程展開對話。每個小組都事先簡介本次對話的流程,整體井井有條地進展,大家較好地參加互動中,都有不同的收穫和領悟。小組對話完畢,一起回到大教室總結反饋,被教練者和教練者都發表了自己深刻的體悟,對於教練GROW流程都深表還需多加練習和熟練。金句和感悟記錄如下:

①教練就是生命陪伴生命

②要明確被教練者的目標很難,而且當教練者急於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更忽視了對方真正的目標,所以需要多多練習,才能真正明確TaTa教練所說的教練不是幫助對方解決問題,而是給他點亮一盞燈照亮一條路

③在被問問題的過程中,有被支持,被看到的感覺。這種能量的提升很神奇。


教練就是生命陪伴生命

我覺得要明確被教練者的目標很難,而且當教練者急於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更忽視了對方真正的目標,所以需要多多練習,才能真正明確TaTa老師說的教練不是幫助對方解決問題,而是給他點亮一盞燈照亮一條路

用生命去看見生命,無論教練還是被教練能量都是有所提升的米雪老師:在被問問題的過程中,有被支持,被看到的感覺。這種能量的提升很神奇。她們只是在幫我照亮這條路,而沒有提任何的建議。最後有一位老師作爲教練在感謝我的時候,我想到那句話,用生命去看見生命,對於教練和被教練者雙方,能量都是有提升的。我們不只在用思維做教練!

萬老師:聊天會是各種經驗和建議的交流,而教練問題可以激發思考,從而長出新的方法。教練和被教練者都會有思考去彼此陪伴和支持。問出一個好問題也是需要藝術和操練的。

月穎老師:那個問題是:職業生涯中您最看重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自己來說很有畫面感,讓自己內省。而在今天聆聽米老師的過程中,發現她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老師,關注點在孩子們的身上。

第八課:如何激活孩子的內驅力

1.參與情況:A1組A2組A3組全部參與學習,並開啓直播。A4組無人請假但是一位老師沒有參與(只是閃現了一下就退出小組直播間),考慮到A4組的特殊原因在大教室開啓直播。本週簡教練、曉芳教練、士超教練、紅雲教練四位教練都參與到小組對話互動中。

2.對話情況:

A1組由劉華霞校長帶領,士超教練支持;A2組王婷婷老師開啓直播,曉芳教練支持,A3組由紅雲教練支持。各個小組按照總教室Max教練的要求,運用教練式對話開啓成爲更高版本自己的交流活動。每個小組都事先按照本次對話的流程,整體井井有條地開展,大家較好地參加互動中,收穫和領悟不少。小組對話完畢,一起回到大教室總結反饋,被教練者和教練者都發表了自己深刻的體悟,回顧N6課程都深有感觸。金句和感悟記錄如下:

①激活孩子的內驅力,改變自我的心態,通過孩子外在的行爲表現,找到自己的一個點,就會激發自己的驅動力。

②轉換視角是整個課程的重點,跳出原有思維層面,打開思維,打開心靈,才能找到新的可能性。

③視角用一個詞概括就是“打開”,打開的思維,打開的心靈。

④工作中孩子的問題會有不斷挑戰,現在會用教練方式與孩子溝通。方法比之前粗暴直接的好用得多。“未來博物館”會讓自己思考,從內心感受對教師這個職業非常熱愛,對自我賦能。


激活孩子的內驅力,改變自我的心態,通過孩子外在的行爲表現,找到自己的一個點,就會激發自己的驅動力

N6的學習給了一個新的思路

用問題去激發,去打開更大的空間

張羣老師被自己賦能了,有了力量,像吃了士力架一樣,看見自己有了一種使命感。從工作疲憊去到更積極的正向的力量,積極正向地面對生活。打開盲區,對工作生活帶來能量

激發被教練者內在的驅動力,是自己生髮出解決問題的想法,而不是教練給到答案

轉換視角是整個課程的重點,跳出原有思維層面,打開思維打開心靈,才能找到新的可能性

視角用一個詞概況就是“打開”,打開的思維,打開的心靈

日子變得特別充實,生活變得豐盈了。愛的鏈接,產生更多智慧。

發自內心感受都夥伴們智慧的覺察力,老師學習能力特別強,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特別強烈

所有發問都會轉換視覺去到未曾去到的地方

孔老師:對教練課程太有興趣了,認識很多夥伴,通過課程打開交際面

孔老師:更開放了我,看到真實的我,回到剛做老師時20多歲,輕鬆,自然

接納自己,接納孩子們的犯錯,和孩子們以更開放的狀態談話,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回到了二十歲的狀態,讓自己每天樂呵呵地教學。對於我是誰有了比較明晰的方向

夢鴿老師:工作中孩子的問題會有不斷挑戰,現在會有教練方式與孩子溝通。方法比之前粗暴直接的好用得多。“未來博物館”會讓自己思考,從內心感受對教師這個職業非常熱愛,對自我賦能。靜下來去思考,工作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內心一束光:每位夥伴都是特別有愛心,互相照亮。在努力與付出沒有得到結果挫敗時,老師們的發問讓內心困惑被聽見照見,同時大家的分享讓我感受到支持,有一羣人在一起。

吳怡老師: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需要給自己空間,讓自己退一點給出空間,思考問題

指點問題的老師,和退後站遠一點就會看到之前說不能看見的。






親愛的簡教練、曉芳教練、士超教練,感恩遇見,感恩我們在N6的A組連接。與教練對話,我受益最多。在每次的對話和交流中,我都被教練的深度聆聽所打動,我覺得自己本來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師,但在教練的眼中和口中我是一個賦能者,有着潛力和能量,給予我更多的自信和看見。與教練對話的越多,越覺得自我過於急躁,缺乏教練的平和與堅定。逐漸的,經過幾次對話之後,我也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接受當下的一切,挫敗也罷憂傷也罷,都是一種真實的狀態,學會去接納,學會去面對,學會去應對。感恩遇見,我們一路同行,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是的,在時間的無垠荒野中,我們都是跋涉的旅人,都因着短暫的相遇和結識,在心中佈下溫暖有愛的種子。在隨後的日子,於不經意的某一時刻或者某個瞬間,種子在記憶深處,發芽抽枝長葉,人生因此而更加豐盈富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