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齊帆齊微課(主題文)

當看到人民日報刊登出的關於雜交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之後,我看到更多的是說:這是一則假消息。
他們不願意相信,我也不願意相信,我們不願意相信這是一個事實,因爲他對於我們所有的中國人來說太不一般了……

小時候喫飯時,碗裏面總是會有幾粒飯粒,扒不乾淨,此時父親就會嚴肅的跟我說,不可以這樣浪費糧食,你要知道這糧食他來的多麼不容易。

當時我沒有完全沒有概念,我不知道這裏的不容易有多不容易,我更不知道是他產生的經歷的裏有着怎麼樣的不容易。

今天袁老的突然離世,讓我翻開了謝長江著作的《袁隆平傳》,我迫不及待的翻看着,在極短的時間裏,我看完了這一本不厚但是卻很沉重的書籍。

這樣的一顆救濟着中國萬千人民於饑荒中的種子,它的發明,它的生產過程竟然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這讓我震驚,震驚到呆滯的程度。

就在剛剛,和朋友們說到袁老事蹟的時候,我表示自己爲此而感到慚愧,我只知道雜交稻之父袁隆平,但卻不知道雜交稻研究竟然經歷瞭如此艱辛而又漫長的道路

我並沒有親眼見目睹過饑荒的慘狀,但我卻能感受到那一種痛苦。

父親經常會跟我說起他年幼的故事,其中就有一段關於飢餓的講述。

他說只要是能喫的樹皮,只要是你的咬的樹根,只要是不毒人能下嚥的野菜都被喫光了!他喫過苦麻根,他喫過書皮,他咽過糠,所以由於父親在饑荒裏的經歷,讓我對饑荒有了更多的近距離感受。

如今,生活在21世紀的我,不用爲了糧食而發愁。那麼現代的我們可能就無法去體會,當初雜交稻品種研發出來時人民的那種喜悅之情。當你遭受着飢餓困苦的時候,有人來告訴你,從今以後你不用再受到饑荒的折磨,那將會是一份怎樣的喜悅?

我在第一次看餘華《活着》的時候,書中的內容讓我鬱鬱寡歡,情緒崩潰。

我是用聽書的方式去領略書中的風景,領略文字的魅力。

我一邊上班,一邊聽着電子書裏傳來的語音播讀,書中的每一個字都飽含着苦難的影子。那時我總是會戴上口罩,因爲我的眼淚已不受控制。

我在想,我只是從文字中感受到的那種饑荒,那種苦難,那麼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呢,他們是真真實實的就生存在那裏,生活在那樣的一個饑荒年代呀!

當這樣的高產量的種子問世的時候,大家都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來接收這個消息呢?

我想可能會喜極而泣吧!用眼淚來表達對自己過去受的苦的緬懷,用微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展現出美好的期待。這樣的一個偉大的發明,讓他們終於的可以好好的活着,不用再因爲飢餓而餓醒,也不用再爲了逃避飢餓而沉沉睡去。因此他們哭泣的或許是自己,終將可以幸福的活着吧。

以前我對米飯的感情並不那麼深厚,但如今我覺得從心底裏生髮出了對米飯的別樣情感。

這裏有對父母一輩受苦的心疼;有對這偉大發明的敬重;又對這種鍥而不捨精神的仰望是……

齊帆齊寫作成長營第四期(8)1100字,累積11110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