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齐帆齐微课(主题文)

当看到人民日报刊登出的关于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之后,我看到更多的是说:这是一则假消息。
他们不愿意相信,我也不愿意相信,我们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因为他对于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太不一般了……

小时候吃饭时,碗里面总是会有几粒饭粒,扒不干净,此时父亲就会严肃的跟我说,不可以这样浪费粮食,你要知道这粮食他来的多么不容易。

当时我没有完全没有概念,我不知道这里的不容易有多不容易,我更不知道是他产生的经历的里有着怎么样的不容易。

今天袁老的突然离世,让我翻开了谢长江著作的《袁隆平传》,我迫不及待的翻看着,在极短的时间里,我看完了这一本不厚但是却很沉重的书籍。

这样的一颗救济着中国万千人民于饥荒中的种子,它的发明,它的生产过程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这让我震惊,震惊到呆滞的程度。

就在刚刚,和朋友们说到袁老事迹的时候,我表示自己为此而感到惭愧,我只知道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但却不知道杂交稻研究竟然经历了如此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

我并没有亲眼见目睹过饥荒的惨状,但我却能感受到那一种痛苦。

父亲经常会跟我说起他年幼的故事,其中就有一段关于饥饿的讲述。

他说只要是能吃的树皮,只要是你的咬的树根,只要是不毒人能下咽的野菜都被吃光了!他吃过苦麻根,他吃过书皮,他咽过糠,所以由于父亲在饥荒里的经历,让我对饥荒有了更多的近距离感受。

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不用为了粮食而发愁。那么现代的我们可能就无法去体会,当初杂交稻品种研发出来时人民的那种喜悦之情。当你遭受着饥饿困苦的时候,有人来告诉你,从今以后你不用再受到饥荒的折磨,那将会是一份怎样的喜悦?

我在第一次看余华《活着》的时候,书中的内容让我郁郁寡欢,情绪崩溃。

我是用听书的方式去领略书中的风景,领略文字的魅力。

我一边上班,一边听着电子书里传来的语音播读,书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苦难的影子。那时我总是会戴上口罩,因为我的眼泪已不受控制。

我在想,我只是从文字中感受到的那种饥荒,那种苦难,那么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呢,他们是真真实实的就生存在那里,生活在那样的一个饥荒年代呀!

当这样的高产量的种子问世的时候,大家都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来接收这个消息呢?

我想可能会喜极而泣吧!用眼泪来表达对自己过去受的苦的缅怀,用微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现出美好的期待。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发明,让他们终于的可以好好的活着,不用再因为饥饿而饿醒,也不用再为了逃避饥饿而沉沉睡去。因此他们哭泣的或许是自己,终将可以幸福的活着吧。

以前我对米饭的感情并不那么深厚,但如今我觉得从心底里生发出了对米饭的别样情感。

这里有对父母一辈受苦的心疼;有对这伟大发明的敬重;又对这种锲而不舍精神的仰望是……

齐帆齐写作成长营第四期(8)1100字,累积11110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