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大腦,一切問題的起源

齊帆齊微課

關於大腦

大腦是一切問題的起源。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認識大腦來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尋找出自己所存在的焦慮根源,從而增加自己的耐心與耐力,從而獲得自我成長的目的。

有三重大腦是人類之所以能成爲高等生物的主要原因。
想要了解自己需要先從大腦開始

3.6億年前,生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腦,也有學者把它稱作爬行腦。本能腦它是一種反射的模塊,讓我們對事物作出快速的本能反應。它是我們應對危險時的本能反應,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本能腦會本能的反映出是戰鬥還是逃跑,並第一時間做出行動。

大約在2億年前,哺乳動物開始登場,爲了適應環境也爲提升生存優勢,哺乳動物進化出了情緒腦,從而有了恐懼,興奮,愉悅傷心等等情緒的表現,在這一領域中,猴子常被當作觀察和實驗的對象,因此也被叫做猴子腦。

約在距今250萬年前,人類才從哺乳動物中脫穎出來,在大腦的前額區域又進化出了一種新的皮層,而這個新皮層也只是到了7萬∽20萬年前才真正的形成,從而完成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腦區進化史。它讓我們有了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學,建立文明的能力。也讓人類擁有了獨有的理智,所以人們把這個新的腦區稱爲理智腦,當然也會有人喜歡稱它爲理性腦或者是思考腦。

在這三重大腦中,理智腦雖然很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

這可以從大腦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來理解,本能腦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完善,而情緒鬧則要到青春期才趨於完善,理智腦子則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發育成熟,如果用幾個大致的數字來概括的話,他們分別是在2歲,12歲,22歲左右,發育成熟,由此來看我們的理智腦,顯然是發育最晚力量最弱的。

本能腦和情緒腦雖然看起來很低級,但它們卻掌管着我們的潛意識和生理系統,它們的運行速度也是極快的,可以與當今世界上運行最快的計算機相比,而理智腦運行速度則是極其緩慢,速度與之相比,有幾十萬分之一的差距,而且運行時又非常耗能,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的所做出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因此我們人類在天性中就有着目光短淺和即使滿足的特性。這個特性用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來說可能會更加貼切。

因此對於成長,其實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本能腦有着強大的運算能力,情緒腦有着強大的行動能力,這都是它們身上的特點,也是他們身上最爲寶貴的地方。我們的理智腦不是用來直接幹活的,幹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爲他們的“力氣”更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就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直接取代他們。
因此在成長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運用我們的理智腦中的智慧,來驅使本能腦和情緒腦來爲我們的成長助力。

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也是成長道路中最大的障礙便是人類的焦慮情緒。

關於焦慮

無論是處在羣體當中,還是作爲單個的個體,人都渴望着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着獨特的優勢:或是能力,或是財富,或是權利,或是影響力等等方面,當你在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優勢,你便會有了一種生存的安全感。

因此我們對於這些能力的渴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時候,便會迎來一重又一重的焦慮。

對於這些焦慮情緒,我們應該怎樣去化解?

想要化解焦慮情緒,我們先需要正視它的存在。

然後用最爲簡單,也最爲有效的辦法就是拿出筆和紙,列舉出自己心中的各種讓你產生焦慮的事件。

再按着要事優先的原則去歸類事件,對自己人生有着長遠影響,並且是爲自己夢想服務的排爲首要任務;對自己影響不大,可做可不做的,則可選擇刪除或推遲。

這樣歸置一下,那麼就會把清單減短,當你把事件一件一件完成之後,你的焦慮也會相應的減低,甚至消失。

焦慮產生的根源就是你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這就是我們的天性在作祟,我們的天性中有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的天性,又有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能看到效果的天性。這些是我們焦慮的根源,也是我們的天性,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生來就有着焦慮的天性。

對此,我們是無需自責愧疚,因爲是沒有必要與自己的天性去較勁的,而應該做的去找出天性背後的機理,再設法去改變它。

那麼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反着來。

比如說我們想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那我們就要剋制慾望,不要讓自己想做那麼多。同時我們要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的真實的能力。再按照要事優先的原則,只做最爲重要的事情。同時我們還得接受環境,在環境的侷限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其中最爲重要的是直面核心,尋找出目標中最爲核心的點,然後去突破它。
想要做到以上這些,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就是去提升自己能力和保持耐心,那麼一切的焦慮也就迎刃而解了。

關於耐心。
耐心的另一面就是即時滿足,它也是我們人類天性中最原始和最本能的部分。因此缺乏耐心,它恰恰就是人類的天性。

社會各界的精英,他們通常都是那些能夠更好的克服這個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是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更強。

那麼普通人如何去做到這一點呢?或許可以通過認知其規律來提高我們的耐心。

首先認需要認識到複利效應。就是前期的增長非常緩慢,但達到了一個拐點後會飛速增長。

曾被愛因斯坦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利效應,它有着非常強大的力量。如果你想要獲得那個力量,是需要有着冷靜且客觀的心態去面對前期那個非常緩慢的增長過程,並且能夠堅持到拐點。


其次是通過刻意練習的方式讓自己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我們在成長中有一個普遍的法則,就是我們的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來分佈,要想讓自己高效的成長,就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在拉伸區活動。如果你步子跨的太大進入了困難區就會讓自己受挫,而如果你始終不如不在舒適區停留,以便始終沒有成長的痕跡。這個成長法則是與我們的天性是相反的,人類的天性有急於求成,想要一下子攻克難題,也有避難趨易,喜歡待在舒適圈內活動。遊走在舒適區邊緣,在拉伸區活動,則是對於人類天性的一個逆反操作。


瞭解到了複利曲線和舒適區邊緣之後,通過增加對其本質的認識,再把它們二者結合運用,便能有效的增強保持耐心的能力。

然後還得關注到學習的平臺期。平臺期就是說學習的進展和時間的關係,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種線性關係,而是呈現出了一種波浪式的上升曲線。也就是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進步很快,然後就會進入到一個緩慢的階段,再然後就會進入到一個平臺期,在平臺期中我們可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卻看不到效果,甚至覺得可能在退步,但其實這是一個假象,是因爲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它在發生着鏈接與鞏固,等到其進入到了某一個節點後,就會進入到下一個快速期。

比如我在學寫作的時候,初期剛接觸寫作概念時,會有很多思想可以寫,但進入到了一週後,發現自己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寫了,等到過了當前的這個平臺期後,人的神經元發生新的鏈接後,寫作的能力在理論上是會再次得到提高。但如果我不知道平臺期這個規律,我就有可能的平臺期帶來之初就會放棄未來的寫作堅持,這樣就會錯失掉學習上的信心。

對於耐心,需要做的是放下心裏的包袱,去坦然接納自己,同時也要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爲溝通,從而給了自身與身體的對話機會,在面對困難時,要主動的去改變思想,並賦予行動以意義。

齊帆齊微課寫作成長營第四期(9)2850字,累積13960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