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行


01

有一則民間小故事:

古時候的青州,有一個書生。書生家境極爲貧窮,其父患有頑疾,經常以藥物維持。

其母常縫一些針線活,拿到集市上去賣,用以貼補家用。

爲了給父親治病,書生放棄科考,開始料理家裏的田地。其父母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夜裏哭泣。

書生打小心善,尤以孝心爲重。他扔下書本,撐起這個家,還與母親一起,照料着爹爹。

半年之後,其父病情加重,駕鶴西去。因爲家裏一貧如洗,書生借錢給父親買了一個壽材。

但買壽衣的錢,他實在無處去借。他想起家裏唯一一件青布棉襖,便想用這棉襖給父親穿上。

其母得知後便對他說:“這是咱家裏最值錢的東西,何不拿去換些銀兩,足夠咱娘倆喫上一個月了。”

書生無可奈何地說道:“父親已經西去,總不能讓他光着身子走吧?”

母親聞言也是一聲嘆息,遂不再言語。

書生拿來棉襖給父親穿上,隨後將父親擡入壽材,將父親葬入墓地。

不久後的一天,書生在村落的一處糞便裏撿到了一個手鐲。

他拿到家裏,母親是欣喜萬分,她想將這個手鐲賣了,對於一貧如洗的家裏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但書生並沒有據爲己有。他將撿到手鐲的消息在村裏傳開了,而村南頭的王大娘正在爲丟失手鐲而焦急萬分。

她得知書生撿到了手鐲後,便拿上些銀兩,找到了書生家裏。

王大娘一看,那手鐲正是自己前些天丟的那一隻。她給了書生一些銀兩,書生推脫不要,後在衆人勸說下,書生纔將銀兩收了下來。

晚上母親對他說:“我們雖失了一件青布棉襖,但你的孝心感動了上蒼,讓你撿到了手鐲,這是上天在感謝你的一片孝心呀!”


02

曾看過劉聲東寫給母親的祭文《媽媽》,裏面段段入心,其中有一段,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媽媽給孩子再多,

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

孩子給媽媽很少,

都說是孝心一片。

人世間,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與孩子對父母的回報,永遠難以畫上等號。

我們在光陰似箭中長大,父母在日月如梭裏衰老。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不去想,就能逃避過去的。

很多時間,不去好好珍惜,流逝後,永遠無法重來。

歲月無情,時光冷酷。

遺憾的出現,最讓人心痛。

摯虞曰:“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時光如水流逝,歲月無聲催老。每一天,都過得忙忙碌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精彩。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走過了一程又一程,驀然回首,便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

曾經年少,不解父母辛勞,一路成長,一路依靠。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爲人父母之後,自己如何操勞,如何不易,唯有經歷過後,才知其中艱辛。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唯有親身經歷,才能深解其味。

人生,就是一場輪迴,年輕的時候,誰不爲子女奔波勞累,待到子女羽翼已豐,不再需要護佑之時,自己已是夕陽暮景。而那些曾經的子女,也會成爲新的父母,一如自己的父母那般,勤勤懇懇,爲自己的子女操勞負累,待到子女再次長成,自己便也老去。

誰都有年邁之時。幼時,父母耐心教導,周全照料,待到父母暮年,我們是否也能如同曾經他們對待我們那般,不嫌不怪,周全仔細,用心侍奉。


03

《觀經四貼疏》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在饑荒中,世尊出去乞食,但空鉢而返。一連幾天,都是如此。

一天,一位比丘遇到世尊,問:“世尊,您乞到食物了嗎?”世尊說:“沒有。”

比丘一聽,感到十分傷心,他賣掉自己的三衣,買了一碗齋飯,送給世尊。

世尊瞭解情況後,對他說:“出家人的三衣,極貴重。我領受了你的好意,但我卻消受不起這碗飯。”

比丘說:“您是三界的福田,您不能消受,還有誰能消受呢?”

世尊問道:“你有父母嗎?”

比丘說:“有。”

世尊說:“拿這飯供養你的父母吧。”

比丘又問:“您都無法消受,我的父母怎麼有資格呢?”

世尊說:“你的父母能消受。他們生育了你,對你有極重的恩。”

福報來自善行,人人都知道做好事就能積福,但善行無需刻意尋找。

百善孝爲先,孝順父母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行。

善待父母,一家和睦,自然能夠積福報,改變命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