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袁隆平接生的人是誰?她爲什麼終生未婚無子?

這兩天,91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牽動了國人的心,無數的人以各種形式緬懷悼念袁老。


袁老爲人類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偉大的,但你知道嗎?在91年前,爲袁隆平接生的那個人,同樣偉大,也爲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她也是一名院士,她是誰呢?


讓我們把時光回溯到九十一年前,也就是1930年9月7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產房裏,一名男嬰呱呱墜地,體重3690克。看着嬰兒的健康出生,爲他接生的女醫生舒出了一口氣,臉上露出慈母般的笑容,並在出生證明上籤下了自己的英文名字—— Qiaozhi Lin!

是不是很熟悉?

對,這名女醫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巧稚,而出生的嬰兒就是袁隆平。


這份出生證明至今還保存在北京協和醫院。


林巧稚,被稱爲“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是新中國第一位女院士,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奠基人、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一生救助了上萬名女性,幫助5萬多個嬰兒平安出生。


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女人,一個見證了無數嬰兒出生的女人,自己卻終生未婚、也未生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廈門。在她5歲時,母親因宮頸癌去世。看到母親在去世前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林巧稚心中播下了學醫的種子,希望病人不再痛苦。

1919年,林巧稚從廈門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這對於舊中國的一個女子來說,已經是相當優秀了。有文化、有知識,有工作、而且還處在十七八歲的妙齡,因此提親的絡繹不絕。


但這時的林巧稚無意於婚姻,她學醫的火苗從未熄滅,她想報考北京協和醫科大學。

但這個大學學制長達8年,爲此家人勸她說:“你已經快20歲了,再上八年學,都多大了,到時你還能嫁給誰啊。”

林巧稚一氣之下就說:”那我就一輩子不嫁!“沒想到這隨口說的氣話居然成真了。

拗不過她的家人,只得同意她去報考。1921年,林巧稚被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錄取。在上大學的8年時間裏,成績名列前茅,併成爲該校首屆“文海”獎學金唯一獲得者。


1929年,林巧稚以博士學位畢業,隨即被北京協和醫院聘用,成爲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她又被提前晉升爲住院醫師,並多次被派到國外深造。

能夠在當時中國最好的醫院,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這無疑是莫大的幸福。但當時協和醫院有一條不近人情的規定,那就是:被聘用的女性醫生,如果在聘用期間結婚、懷孕或者生育,就被視爲自動解除聘約,就不能在醫院繼續工作了。

當時家人、親人、朋友,都勸她不要籤這個聘用協議,憑她的學歷、能力,很容易在其他醫院找到工作。但林巧稚太熱愛協和了,她喜歡和最優秀的人在一起工作。當時她可能猶豫過,但最終她簽下了這份協議。


1941年底,戰爭讓協和醫院被迫關閉,林巧稚離開了她摯愛的工作崗位。離開協和之後她恢復了自由身,本可以談婚論嫁了,但她沒有。在隨後的1942年,她開辦了私人診所,不久又擔任了中和醫院婦產科主任;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醫學院婦產科系主任;1948年又重新返回協和醫院工作。

此時的協和醫院早已廢除了女醫生不能結婚生子的荒唐規定,但林巧稚已經沒有了這個打算。至於原因,她說:因爲結婚就意味着要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來照顧孩子,爲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不生孩子。


就這樣,林巧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她說:我的唯一伴侶就是牀頭那部電話。只要電話響起,她隨時準備奔赴醫療現場,哪怕是深更半夜。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2歲。

按照遺囑,她的畢生積蓄3萬元人民幣都捐給了醫院託兒所,骨灰則撒在了故鄉鼓浪嶼的大海中。



好了,這就是本次的主要內容,喜歡就關注,關注就喜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