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白

我和大家一样十分喜爱李白的诗,但纵观李白这一生,虽然诗名煊赫,且常怀为国为民之志,实际上他并不具备治国理政的谋略。

李白初以诗名被召入京师任翰林供奉时,玄宗视之甚高,能令高力士为其脱靴磨墨,风头可谓一时无两,而李白所作《清平调三章》却一显弄臣姿态,实非辅弼之臣所宜为。

我们再看他再三致意的偶像张良则不仅能为刘邦献计献策,关键时刻还能提醒刘邦防止六国复辟和安抚韩信,诸葛亮不仅能为刘备策划隆中方略,初随刘备时,刘备编草帽送给他,他敢于指出刘备有惰政之心,劝其以大局为重,而李白却做不出这些举措。

李白在京师期间,就像大家族里的清客,陪主人谈诗论道而已,既不能匡君治国,纠杨氏之乱政,点禄山于未反,最终沦为御用闲人,遭到高力士等人排挤,落了个赐金放还。如今想来,实在可惜!

如果李白凭借其天赋异禀,宁务实,勿虚言,在玄宗恩隆时请一州一府之任,像苏轼那样造福一方,亦不失平生抱负,而这位一心要做张良、诸葛亮一类人物的人,就像他的诗一样飘逸不群,始终不肯屈尊于下方。一句话——心高气傲,害人不浅。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诸王并起,李白误随永王李麟定天下,以为这回定能实现平生抱负,成张良、诸葛之功,不料又站错了队,永王被杀,自己也被捕入狱流放夜郎。成败如此,眼光如此,说实在,李白确实不是块安邦定国的料子。

千载之下,我时常反思诗仙李白这一生,虽然成得酒中仙,快慰于壶中的日月乾坤,或许他终究还是陈王曹植那样的人物,说什么王图霸业,我们还是看他的诗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