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裏的人生智慧—1.2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學而篇的第二章

接下來我先恭讀原文,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歟)。”

白話:有子說:“其爲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好冒犯在上者,很少啊!不好犯上,卻好造反作亂的人,那就更沒有了。君子專注用力於根本之處,根本立起來了,大道就會由此而生了。孝悌,應該就是爲人之根本了吧。”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在孔門弟子中只有三個人稱子。凡是子曰,都是指孔子說。另外兩個稱子的,一個是有子,一個就是曾子。只有遊子與曾子並稱子。前人稱有子“重厚和易,勇於爲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孝悌之行也。君子務修孝悌,以爲道之基本。《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我們看這個孝字,老字下面匕換成子,就是孝子。承老即爲孝。孝悌的意思是,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悌。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需孝悌。

好犯上者,鮮矣。好,喜好的意思。上,在自己上位之人。犯,冒犯。鮮,就是少的意思。

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即是說,一個人如果懂得尊敬父母,尊敬兄長,他就不會去冒犯在己之上之人。通俗說就是不去冒犯領導。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作亂,即是做悖逆爭鬥之事。一個人連領導都不會冒犯,怎麼還會去造反作亂呢?這樣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專注致力。本,是基也、根本。“本”字,上面一個木,下面一橫,本在古文中當樹講。本就是根,看一棵樹的枝葉,要看他的根,他的根決定了枝葉的生長。

有子告訴我們,本做起來了,其他的就立起來了。所謂基,而後可大成也。

其爲仁之本歟,仁字,一個人,一個二,就是兩個人的意思。隨時隨地,你要心中想着他人,不能只顧自己。爲人及行人孝悌乃行仁之本,人能有孝悌之心,自能有人心人道。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善事兄長,仁愛之心就從親情裏生髮出來。儒家講的愛是次第之愛。由此及彼,可以推廣開來,從父子之愛推廣到上下級之愛,由兄弟之愛推廣到朋友之愛,再由夫妻之愛推廣到天下男女之愛,都是人的親情演繹出來的,所以,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文化的根。無論是儒釋道哪一家都一樣,道家有《文昌孝經》,佛家有《地藏菩薩本願經》,儒家有《孝經》。所有的成就,全是從做人開始。

說到這裏呢,我也有一些感想。以前沒學經典之前聽到過一些言論,說儒家的忠是愚忠,孝是愚孝,說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話聽上去雖有些過激,但內心還是有很多疑惑。假如父母做了一些錯事,有一些不合理的願望,我們也要遵從,也要順着嗎?這不是是非不分嗎?

去年在文化傳統平臺聽楊傑老師講《孝經》,其中第十五章諫諍章,就說到這個問題。

曾子請教孔子:“關於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的內容,弟子已經聽到老師教誨,斗膽問一句,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這可以算得上是孝了吧”?

孔子就說:“是何言與(歟)?是何言與(歟)”?意思是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就講了天子、諸侯、大夫等有了諍臣纔不至於失去天下,偏離正義。父親有直言進諫的兒子,父親的行爲纔不會陷入不義的境地。面對長輩行爲不合時宜的情況,兒子要向父母摯誠進諫,盲目地沒有原則的聽從父親的命令,這又怎麼稱之爲孝呢?孝順,順從的是性德不是慾望。

去年我參加線上讀書會的時候,就這一章分享了我在孝道方面的虧欠。因爲我離母親比較遠,母親身體又不好,平時都是姐姐們在照顧,我覺得自己特別不孝。然後老師就講了一段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此分享給大家。

大意是這樣的,當有服侍父母之心,即是世間最寶貴的心。可欲之謂善。一念善,萬念而相隨。今天呢我們已不能像以前一樣,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於此,老於此。我們因循着今天的情況來行各自的孝道。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關鍵就是安,安好自己,父母就安。不在父母身邊,我們依然在行孝。正己安人,正己安父母,正己以安天下!行道,即是行孝,行孝,就是以自己每一個當下的身份去行道。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導讀,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師友指正,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