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讀詩了嗎?

今天,你還讀詩嗎?

現代人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離電子產品越來越近,卻離經典文學卻越來越遠。當我們乘坐地鐵公交時,幾乎人人都在刷手機,指尖快速地劃過屏幕,下垂的腦袋被碎片化信息牢牢控制着。

就連家長哄孩子的方式,也變成了扔給他/她手機玩遊戲或看動畫片。當孩童純真好奇的眼光逐漸被小小屏幕鎖定,呆滯的神色與成年人無異,那裏喪失了觸摸真實世界的好奇與衝動。

而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熱血的文學青年們總是手不釋卷,隨意可見讀書讀報之人。

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孕育了詩歌黃金時代。北島、顧城、舒婷等朦朧派代表詩人來到四川大學開詩歌分享會時,同學們排起長龍,哪怕席地而坐也要一睹詩人們的真容。而我的大學老師覃老師曾身處這個追星浪潮之中,他特意染髮穿上喇叭褲,兜裏揣着自己冥思苦想的破碎詩句。

而現在想來,憑一首胡謅的詩便能打動姑娘芳心的日子,已經遙遠地像童話了。

但是,這個世界仍然有人繼續在寫詩,依然相信詩歌帶來的無限力量。詩人不再是一種職業,而變成一種附加的身份。

這些真正的詩人隱藏在普通人羣之中。有的是外賣員,站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與專業選手分庭抗禮,鎮靜自若,驚豔四座;有的外賣員在送外賣之餘寫詩,寫對故土和母親的懷念,當他請假沒不送外賣時,可能又是去某詩歌獎領獎了;有的煤礦工人,深受職業病和貧困的壓迫,卻依然會在桌面耐心塗抹一首小詩,表達內心炸裂的感情;有的後勤員工,去旁聽中文系的專業課,拿着自己寫的詩向老師請教;有的普通農婦,深受包辦婚姻之苦,以詩歌傾訴內心的呼喊,換來自由和尊重;有的支教老師深入貧困山區,傳播詩歌的種子,鼓勵留守兒童們寫詩,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在唐代,詩歌曾經是一場全民運動,表達着一個民族骨子裏的浪漫與憂慮。而今,我們依然需要詩歌的滋養灌溉。

都說詩人是天才,因爲詩歌的無邏輯總讓人摸不着頭腦。因爲寫詩需要靈感,而靈感來無影去無蹤,是長期積累的思維爆發,而非妙手偶得之的現成素材。而這種令人着迷之處,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和焦慮。

對金錢名利的熱切追求,無可厚非,但是真正讓人平靜的是心靈的秩序,與其熱衷名利,浪費時間關照社會事件,不如迴歸精神建設。讓跳躍的詩行滋養心靈,找到自己生活的節奏。

越是精彩絕倫的詩句背後,越是站着一位擁有有趣靈魂的詩人。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信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深情感慨感嘆“一個人要隱藏多少祕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的倉央嘉措、瀟灑寫下“從前的人多認真,認真勾引、認真失身,烽火路轉地頹廢”的木心······每一位詩人都身體力行,調動敏銳觸覺,書寫下對世間萬物的思考與感知,帶領我們走進詩人自己豐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詩人們所經歷的人生都巧妙地影藏在自己的詩句中,當你感到迷茫憂慮時,不如去詩歌世界遨遊吧!每次閱讀這些充滿靈性的詩句,都像是不同詩人爲我們點亮了一盞燈,前行路上,因爲得以和有趣的詩人隔空對話,便也不再孤單。

今天,你讀詩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