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王阳明,作为“千古第一完人”,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有句话说的好,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才能成神。而改变自己,不外乎修身、养性和践行。

一、揣摩他人,不如端详自己

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友人问他:“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做人之基为修德,修德之重在修心,疑心生暗鬼,便会以己度人。

然而,万事万物皆是人内心的投射,我们所看到的不堪,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丑陋。

心中有风景,眼前才能无是非。更何况,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里的苦与乐?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所以,有些话听过就好,不必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

人生很短,我们无法决定身外的事情,与其费尽心思揣摩他,不如把时间用来正视自己。

正视自己,是一种内心的自省。懂得自省,可以摒弃愤世嫉俗之心,让心胸开阔。

以包容的心态看他人,以真实的眼光看自己。当我们愿意面对真实自己,常思己过,莫论人非时,就能完成修身立命。


二、心驰神往,不如耐住寂寞

王阳明的“心学”常被误以为是空想。

实际上,他不仅自己主张“人须在事上磨。”还劝导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

他曾问:“过去未来事,思之何意?”

古圣贤告诉我们,思前想后,是欲望在作祟。欲望多了,会让人失去本心,沉沦欲海,无法自拔。

《鬼谷子》里讲到:“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与其心驰神往,沉沦欲海,不如守住寂寞,待到花开。毕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王阳明被贬龙场,研读四书五经,甚至把自己关在石棺中,最终悟道成圣。苏轼被贬黄州,曾一人在禅院书写《易传》。

周平国刚到北京无亲无故,住在地下室,一个人四面墙,完成了第一本随笔。

这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怨过往,不奢未来,耐得住寂寞。因为他们懂得,寂寞是人生的常态。

人只有耐住寂寞,经受磨练,才能在顺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沉沦。

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

阅遍世事的人才懂得,心驰神往只能让人“心满意足”,而不能让人“心想事成”。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生不怕磨,好比在熬粥。“熬”是一种修行,熬得出智慧,熬得出功力,熬得出境界。

如诗中所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急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这其中有咸有甜也有酸,耐住了,就好像煮茶越煮越香。细细品味时,才体会到熬出头的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三、想的再多,不如马上去做

有人说,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殊不知,“异想”与“天开”之间,是“笃行”在连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人生最悲哀的往往是:我当时真的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

世上没有万全的想法,一个想法也不会永远属于一个人。一味地想象,而不去做,那是自欺欺人。大部分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没有行动。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做事果敢无畏,想到就做。想成功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

只因,想的人多,行动的人少。思考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即便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太傻,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太假。与其看轻别人,不如看清自己。

毕竟,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心,自己懂。做好自己,从“心”修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