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酒香東坡肉

“酒香東坡肉”雖然是一道美食,但看到菜名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起蘇軾的另一個更爲響亮的名號:“豪放派領袖”。說起他的詞,先生坐在對面先背起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男人和女人的思維真是不同,我腦子裏閃現的詞自然和情愛有關:“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總之,人家蘇老先生以自己的曠世奇才流傳千古,人家一輩子活出自己的幾輩子。文學上的造詣不說,他還懂醫藥、工程水利等技藝,更是一個地道的美食家,掛着他的名字的菜品不僅僅有“東坡肉”,還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餅、東坡蜜酒……

眼前的“酒香東坡肉”閃着紅亮的色澤,一份只有四塊,42元。標準的五花肉,沒有綁繩,入口味醇汁濃,香糯酥爛,肥而不膩,比以往喫過的東坡肉更軟爛些,酒香和甜鹹的味道更重些。先生看我愛喫,只吃了一塊,如果不是怕胖,我定要再點一份喫到盡興。便和先生相約下次再來的時候要打破不在同一家店裏喫兩次同一菜品的約定,還要再點一份東坡肉,另加一碗白米飯,把東坡肉連湯帶肉和米飯攪拌在一起喫。

做不了文學大家,就按自己的喜好在簡書寫一些文字;做不了美食家,那就做個對美味充滿熱情的喫貨,順便了解中華底蘊豐厚的飲食文化,擬或仿製一下酒店的美味豐富自己的餐桌。

每一道美食都有自己的由來,搜索網絡中關於東坡肉的內容,摘編如下: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東坡赴任徐州知州。遭遇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親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爲感謝蘇軾這位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東坡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這時的“東坡肉”並未成名,還叫“回贈肉”。據民國初年的《大彭烹事錄》曾有詩記之:“狂濤淫雨侵彭樓,晝夜辛勞蘇知州,敬獻三牲黎之意,東坡烹來回贈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東坡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他又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從此便有了杭州美景“蘇堤春曉”。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喫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擡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喫,大家喫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爲“東坡肉”!這一次蘇東坡的“東坡肉”才真正開始名揚天下!

蘇軾曾寫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先洗鐺,少着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在這首詩中就是蘇軾創新的“東坡肉”烹飪原理,他日,定要去集市買一刀五花肉,照着此方做出我家的“酒香東坡肉”。

餘生, 如蘇軾一般瀟灑前行,遇事多吟幾回《定風波》,心境定能平和而淡然:“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