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之鏡:人所慾望的,是他人而非自我

這是單華偉的第三百二十六篇原創文章

1 鏡子

開篇,請允許我提一個看似很奇怪的問題:請問,人是如何確認自己的存在的?

平時沒有細想,感覺一切都理所當然,但若真要你回答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是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的。

當然,這個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但一般來說,很多思想家和哲學家都認爲,人是通過一個“客體”或者“他者”,確認自己的存在的。

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你如何確定你自己是人?或者換個問法:這個時候,你能夠、有必要、有能力確認自己嗎?

再來一個更生動形象的例子,其實大家第一次發現“這裏居然有一個我,有一個人存在”的時候,是自己照鏡子的時候。

鏡子裏的那個“你”,此時實際上就是一個“客體”,它並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形象在鏡中的顯現。

而這,便是一切的關鍵,人這種存在,是無法自我確認的,我們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客體,進行自我認識。

而這些客體,絕大多數都是像“鏡子”一樣的東西,它反映出我們的欲求,反映出我們可能的面目。

這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我們整合自己的慾望的過程,在一個個的“鏡像”中,我們將各種支離破碎的慾望整合起來。

比如,我是一個如何如何的好學生\好孩子\好丈夫\好妻子,我喜歡什麼類型的男人\女人,我的審美等等一系列的東西。

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慾望的真正對象被隔離的過程,因爲我們所見的,都是鏡像,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就是一種想象性的,鏡像的自我認同。

由此,我們所找到的,並不是慾望的真正對象,而是一個個替代對象。

2 他者

而以上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鏡像化的認知帶給我們的最大“遺毒”,還是讓我們混淆了自我和他者。

前面談到,我們在和他者的互動中,有一個“慾望的整合”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通過觀察獲得了一個有關他人的形象,然後我們對此產生認同,接着,這種認同就會轉換我我們的心像,進一步反轉,變成我們自己。

簡單理解,那就是你的慾望,其實是他人的慾望,是你在他人身上看到的,體驗到的一系列東西。

用我們常說的一些話語來比喻,那就是當你在觀察他人的過程中,你不僅是簡單在看他人,你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這個過程,其實是你的自我構建的過程。

舉一個談戀愛的例子,很容易就會明白,現在很多人都會談到,因爲瘋狂的喜歡一個人,在各個方面都去模仿他\她,到最後自己變得跟那個人幾乎是一樣了。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個主體的慾望,在根本上是一個他者的慾望

至此,我們驚訝的發現,所謂的自我,只是一種超現實的幻象,是以一系列異化認同爲基本框架構建起來的僞自我。

他者最終取代了主體,用一個大家容易理解的概念來說,那就是被主體自己被“反殺”了。

3 宇宙

以上講的這一切,便是我們經常講的所謂“內心的衝突”的來源。

當我們談到內心的衝突時,總覺得這是一種“矛盾”,是一種很奇怪,反邏輯,不應該存在的東西。

但在這裏我們發現,其實衝突纔是必然,因爲我們在構築所謂的“自我”的時候,便已經埋下了禍根,我們的心中,裝了太多本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人的內心,同時具有一個堡壘和一個體育場,它堅如磐石,但同時也內含大量的衝突。

每一個“我”,都在對內自我攻擊,對外和別人競爭,比賽,然後把他人整合到自己的慾望當中。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人即地獄,自我也是自我的地獄,我們都活在強迫症和嫉妒中。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強迫症和嫉妒,也是成長的力量。

實際上,人之所以能活着,只所以能如此富有生命力、創造力的活着,正是因爲有這些力量,有這些衝突在不斷的刺激我們,督促我們進行反反覆覆的自我重構。

是啊,人,其實就是一個反覆膨脹、坍縮、撕裂、融合的小宇宙。

(全文完)

--------------------

我是單華偉,一個看書和寫作的人,如果覺得文章有啓發,記得點個贊吧,感謝你的閱讀。

如果你對我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感興趣,歡迎到亞馬遜圖書上閱讀我的新書《成長:如何深度思考與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