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其实真的不想躺平

1

最近网络上兴起一个词“躺平学”,它源于一篇叫做《躺平即正义》的文章。现在该文已经全网删除了,只能找到了一点零星的片段。


我看了之后,说实在的,觉得他说的有那么些道理,言语间还颇有点哲学家的意味。

我猜想作者的初衷可能只是想介绍自己的生活,分享下心得,却没想到会在全网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有人捧,有人踩。官媒和企业家、教授纷纷站出来痛批,怒斥这种思想之不负责、之堕落。

这篇文章如果早几年贴出来,估计不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大家看过之后,无非是一笑了之。

可为什么现在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广大年轻人都对“躺平”表示理解,甚至还对“躺平学”的概念加以拓展,使其内涵更充实、更具体。


2

我的观点是:其实年轻人是不想躺平的,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以前的孩子是,现在的孩子也是。

这个理念是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的。

重点在于,过去和如今对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内容及程度的理解不一样。

人们通常会根据环境(社会、职场、家庭)、个人理解,以及个人能力等因素来决定他是否认可、接受一项任务。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年轻人正是处于生命中精力最旺盛的一个阶段,“躺平”不符合年轻人的本性。

3

今日年轻人“拥护”躺平,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自身”理想信念的缺失。

这年头谈理想好像挺装,但不得不承认,人没有理想,没有欲望,做事就缺乏动力。

我们的教育一向很擅长给人灌输理想信念,设定目标,但确实不擅长引导人自发的去探索、发现符合自身特性的理想及目标。

很多人不是缺乏理想信念,而是缺乏“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们的理想信念并不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得出来的,而是社会、家庭、领导老师长辈们给他设定的,他直接拿来当成了自己的。

不加思索的答案,不会是自己的答案;直接从别处拿来的东西,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有多少人干着一份自己不喜欢或者不认同的工作,又没法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投入不进去,消磨着自己,也消磨着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越干越吃力,越来越怀疑自我,怎么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干劲?

第二个原因是成功成本越来越高了。

或者我们不谈成功,要求放低一点。如今想要过上有车有房有存款、工作家庭双兼顾,尊老爱幼、忠孝两全的幸福生活,成本比过去要高多了。

还不是一般的高。

白岩松老师之所以会被喷,是因为他说的高房价、工作难找都直击当代年轻人的痛点(别说年轻人,中年人都痛)。

现在的房价本来就是畸高,工作的竞争强度与用人制度也是不太正常,急需改善的。

现如今,一个年轻人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却买不起房,讨不到心上人的欢心,成不了家,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怎能就此断定他不够努力,没有为前程拼搏奋斗呢?

如果以结果来下结论,我觉得对广大家庭条件较差的年轻人来说是种残忍。社会制度中的一些不完善、不合理,不应该以个体的“个人能力不足”来搪塞。

买房,成家,较低成本的生活开销、孩子养育成本……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是生活的标配,是基本条件。

可近年来,这些标配(特别是房价)的所需成本都爬到了一个让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年轻的一代怎不容易焦虑,不灰心丧气呢?

当然,过去也有过去的焦虑。那时没网络,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都不大。而今,这些焦虑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爆发式的增长之下,放大了数十倍。

已经占得先机的既得利益者若是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过去的经历来给现在的年轻人打鸡血,是缺乏一定说服力的。

所以为啥年轻人不买账了?大家都懂,时代已经改变很多啦。

我们常说人是社会的螺丝钉,要为社会做贡献。但人也是高级生物,他有思想,有尊严。

他可以自己把自己当螺丝钉,但别人不能真的把他当成没有痛感、不计回报的螺丝钉来对待。

理想的社会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而不是将人当成工具,怎样使用、怎样无视都可以。

当努力的成本水涨船高,人的精力到达一定的阈值,肯定是会累的。

不但身累,还会心累,此时不躺下休息休息,让心态放平放宽,佛系一点,再打鸡血也只是把自己逼入绝境而已。

奋斗,是需要调整方向和策略的,也是需要休息的。

4

另外,我们的社会太推崇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学了,太看重一个人的名誉、地位和财富。

要知道,在任何年代,社会都是金字塔结构,底层永远是人数最多的。

即使每个人的努力程度都一样,也不可能个个都当官,当企业家、科学家和大学教授。

人人都勇攀高峰,大量的基层工作谁去做?社会应该允许人各有志。

农民也好,基层的工作人员也好,外卖员、快递员等各类服务人员,只要是在脚踏实地的劳作,凭自己的能力谋生,都应该得到尊重。

不应大肆倡导以收入水平高低、工作体面与否为标准的成功学。

成功学的温度不降一降,人们只会越来越浮躁。都想快速上位,挣快钱,哪会有人沉下心踏实做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躺平学”适时的给成功学泼了一盆冷水,让大家清醒清醒,冷静冷静。

与其说年轻人“拥护”躺平学,公然跟老一辈唱“反调”,不如说是他们想换一种活法。

不再愿意盲目跟风,只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不想因为看不清未来的模样就忧心忡忡,抓不住当下已有的小幸福。

他们也想既有工作,又有生活;在赚钱的同时,又能不留遗憾的照顾好家人。

比起盲目的奋斗,人更应该的是看清楚自己所处现状和已有的能力。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因人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路去走。

前辈们也不用着急,因为不会有几个人真去做到《躺平即正义》一文中,那种超低欲望的躺平,毕竟承担不了一躺不起的风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