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48|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消渴/种类及处方

《黄帝内经》讲:“三阳结谓之消渴。”三阳结是指胃过热、大肠过热及胃和大肠过热而导致的中焦过热。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利不肯止。

心中指胃,病在厥明时会出现消渴之症,病人感到胃里又痛又燥热,感觉到肚子很饿,但是无法吃东西,因为一吃食物就会呕吐,病在胃上。看起来好像是肠胃里面有宿食造成的,用大黄甘草汤攻下,想将之清除掉,但是病人并不是因为肠胃里面有宿食呕吐,结果攻下造成下利不止。厥阴病也是消渴的一种。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是表虚掉了,寸口脉是阳脉的地方,虚代表“卫气不足”,“”代表血气不足。当人在气血两亏的状态下都会产生燥渴。趺阳脉即胃经冲阳脉,冲阳脉浮为气,数代表胃的消化力量很强,食物下去马上就大便出来,而且很坚硬,小便又很多。这一条辨讲的就是“三阳结”,胃、大肠都太热了,中焦也热。此时肠胃里的津液都干了,于是感到饿了又要吃,吃了又消化很快,不吃又不行,吃了又消,消了又饿,故称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

消渴分三种:1、上消:口渴,渴饮千杯不止渴,人参白虎汤证,石膏去热,人参补肠胃津液;2、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张仲景没出方子,倪师补方;3、下消:阳不足,肾气丸证。

这一条看似上消,喝一斗水小便一斗,实为下消。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见痰饮)

口渴、小便多才是真正糖尿病的消渴,这里不是,只要口渴、小便不利就是五苓散证,内里的病可能是头痛,可能是胃溃疡,可能是肋膜炎等等,或还有发烧,都不管,只要口渴兼小便不利都可以用五苓散。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有的时候口渴很想喝水,但是水喝下去马上吐,这叫水逆,水嗝在中焦,津液没有办法上来,也是五苓散证。最常见的是婴儿吐奶,还有运动后口渴大量灌水,喝太快,这是一种水隔在中焦的情形。但如果小便正常,只是有水隔在中焦,一喝水就吐,用小半夏汤就足够了。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

还有一种口渴,喝水千杯又不能止渴,但小便正常,就用文蛤散,介于五苓散证跟人参白虎汤证之间。文蛤就是到菜市场去买壳发黄的蛤蛎,淡水的、表面是金黄色的,连肉一起煮汤喝即可,也就是蛤蛎汤。

小结:

1、口渴,饮水不解渴:A、小便不利—五苓散;B、小便正常—文蛤散;C、小便多—人参白虎汤(上消)

2、口渴,喝水即吐:A、小便不利—五苓散;B、小便正常—小半夏汤

消渴处方:

1、上消:白虎人参汤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粳米2钱,人参3钱

甘草用生甘草,止渴,人参救逆时用,平时用党参,没有党参用瓜萎根、竹茹、石斛、生地等生津止渴的药代替或并用。

2、中消:泽兰丸(倪师补方)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粳米2钱,大黄2钱,枳实2钱,厚朴2钱

把肺热、胃热、大肠热同时去掉,就是中消,病人一饿就要吃东西,不吃手就会抖或心慌、心悸、冒冷汗、休克、昏倒,吃又吃不饱,重用石膏1两、2两、3两……逐步递增,症状就可缓解。这是西医讲的低血糖,也用白虎汤。

3、下消:肾气丸,待妇人杂病篇详解。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47|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消渴/糖尿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