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校长“加餐分享”后的一些所思所想

昨晚的《✈️ 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第二期》大群里少了前一晚的热闹,有一种“大王驾到,闲杂人等”回避的感觉。

校长这样的大咖出场,实行了禁言,噼里啪啦一条条校长的语音轰炸全场,昨晚是一条一条闷头闷脑地听着,现在又重温了一遍,心中不免有些碎碎念。

校长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让人听着既温暖又亲切,甚至有一种糯糯的、绵绵的、可可的感觉,羡慕校长这样的经历和成长,然而每一个成功的人靠的永远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不断地深挖创新。

校长聊到自己的文学梦想,于我而言,文学是遥不可及的,我更在意的是考量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自媒体人,这是我近期的一个目标。

如同校长说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树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字,这样的体会我也有过,就像中学时代的《萌芽》、《意林》、《读者》、《青年文摘》……

那个时候这些刊物就经常出现在课桌抽屉里和书包里,当然还有一些口袋小说和漫画,那个时候如果很喜欢一个作者,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联系,然而往往是石沉大海的。

如果对某本刊物的征文很感兴趣,会迫不及待的写文,然后无数次修改,再工工整整地抄到信笺纸上,放入信封,用浆糊贴好封口,贴上邮票,无数次地检查信封收件人、收件地址和邮编是否有误,然后每天期盼着收到回信。

傻傻的等了一个月,杳无音信,那句征文下的小字便在脑海中闪现:“从寄信之日起满一个月没有收到回复,请自行投稿。”

一次次地喜欢文字,一次次地与文字擦肩而过,其实特别的感谢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同校长说的“与读者交流”更便捷了,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去进取,注定淘汰,路在脚下,却仍旧前路茫茫。

记得大学时代特别迷恋《爱人》杂志,还有各种周刊以及张爱玲和三毛的作品。每一个时代确实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字,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们都不仅仅是文字,我们在文字里可以收获很多。

有些是有益于我们学习,助我们成长的,有些是治愈心灵,给予启迪的,那个时候的阅读和写作单一而传统,中规中矩,那时候对于文字,犹如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想了解更多,却不敢深入。

这个时代,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与其说是使命倒不如说是机遇,然而我依旧迷茫,我想和校长一样做一个有意义的“文字工人”,让自己书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有温度而有力量,淳朴又充满朝气。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自媒体的时代,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自媒体人,我们敲击出的每一个字符,都必须是有正能量和有价值的,所以我想跟优秀的校长学习,从最根基的基础学习。

人生说起来其实很奇妙,以前上班的时候不觉得,现在好长好长时间没有上班了。虽然有着一颗相对善良的心,也能明白,有些残酷和残忍是自己必须去面对的,就比如:挖地的时候,本意并不想挖到蚯蚓,当铲子下去的时候,一条长长的蚯蚓变成了两节,有一种血肉模糊很血腥的感觉,起初会觉得很过意不去,可是久而久之,又会觉得习以为常了。

人总是在不断的改变,就如那就话“长不过执念,短不过善变”,我不知道自己在自媒体这条路上走不走得通,然而我想试一试,跟随校长的脚步,勇敢迈向另一条未知的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