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访古6(盐湖篇之二)

2000年6月运城地区改为运城市,原县级运城市改称盐湖区。盐湖区因四千余年开发利用不竭的盐池而名。

当我有意把目光转向郊外的人文景观时,九龙山、古盐道——虞坂立即引发了我访古的冲动,正是阳春三月,“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九龙山景区离运城不远,但没去过,忽近而求远,乃人情之常。进景区时,期望不高,但一路下来,颇出意外。难得的山谷溪流,乱石嶙峋,原生态的山形水势,铁链辅助攀爬,难度、惊险、新奇、刺激。我在想,如果凿了台阶,拾级而上,就成了败笔。期间同行者脚滑落水,一个小意外,相信他绝不是唯一的,果然途中看到一女生鞋和裤都湿了。

虞坂指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向东南穿过中条山至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的8公里长的千年运盐古道,虞即虞国,坂是山坡。虞坂古盐道向北延伸至运城的盐池,向南延伸至黄河茅津渡口。潞盐运销“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其中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及山东西部的食用盐,主要通过虞坂古道送输至茅津渡再转运各方。

古盐道从磨河村南行,走“十八盘”(山陡路绕)、过“胶泥洞”、“大石斜”、踏“猴儿牙茬骨”,“三迭浪”(路面石块起伏如波浪)、过“伯乐识马处”、穿“青石槽”、“锁阳关”、见“儿女洞”、转“响铃湾”、经“平头铺”、到“卸牛坪”,许多地名,均有说道。据说,盐车沿山路一路颠簸,到“平头铺”则渐入平地,脚力们在此把盐车上的盐前后左右整理平衡后再行进,人和牲口也在此喘息打尖。“响铃湾”在平头铺前,盐车到此,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平头铺就听到了,各店家闻声出门,准备招揽生意。运盐的人力独轮车,必须有牛在前一路牵引方可行进,到“卸牛坪”之后一路平展,可以不用牛了。

虞坂,平陆一边是土路,盐湖一边是石路。 我们是从平陆那边进去,盐湖这边出来。

遥想当年,脚伕们早早起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午时来到这一片树林,稍稍歇脚,牛马加料,脚伕则悠然抽一锅旱烟,熟人间随便拉几句闲话。……也只是想象,“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这个碑是土路和石路的分界,真正的虞坂青石槽出现在眼前。

青石槽是虞坂中一段,槽中建有关卡,一边悬崖,一边深沟,关门上刻“古锁阳关”。

原来南面门洞口两旁有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北门洞下有石刻八字:“虞晋分野,平安通衢”,现已不存。

虞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寰宇记》:“春秋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屡次伐晋: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晋。冬,虢人义侵晋”,也都走的此路。

虞坂更多承载的是潞盐外运的历史重任,这是一条几千年的运盐古道。几千年的繁忙被风吹去,几千年碾踏形成的深凹的车辙和马蹄痕赫然在目。从古盐道中间只有一道车辙,可以判定运盐可能一直用独轮车。

这条古盐道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传说。一说大禹开凿,一说武丁(商王)开凿。我看了卫星地图,不由叹服远古先民的智慧,那个时代他们贴近地面生活,活动局域也相当有限,但他们却准确地找到中条山系中最窄处。

相传修路时,舜帝和他的妻子前来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休息一晚,上苍赐生了五儿三女,他们睡过的那段石路变成了白色,长约9尺、宽约5尺,迥异于古道青黑色石板,这个“龙床”就是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来历之一。又说当年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穿过此道,《穆天子传》载:“戊子,至于盐〔运城盐池〕。己丑,天子南登于薄山窴𫐉(即颠𫐉坂道、虞坂)之隥,乃宿于虞”。最出名的莫过于伯乐相马和假虞伐虢了。《战国策》记载: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李白在《天马歌》中写道:“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以此自叹。 

盐道从新石器时期,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清朝时有兵丁驻扎,专事维修道路、收取过路费和治安巡逻;民国时虽无专职维护人员,但有当地饥民数十人从事道路修补,靠过路的运输专业户们捐钱捐粮糊口。抗战时期曾有数千川军驻防,1940年前后,日军为发动中条山战役,绕开险峻难行的虞坂盐道,由运城至平陆重新选择路线修筑公路,以便机械化部队运动,这就是现在209国道运城至平陆段的前身。1948年运城解放,解放区政府成立了安邑潞盐运销公司,从东郭盐栈往河南会兴镇转运栈运盐,还是走的虞坂盐道,到茅津渡装船,河对面是会兴渡,过河后人扛和牲口驮到转运栈。当时骡马驮运,一匹骡马驮运二、三百斤。此后,虞坂盐道逐渐弃用。

盐湖东郭乡界滩村魁星楼,到了界滩村一问,一老者说魁星庙在山上。巷道里夏凉的村民不少,问了两次路,来到村边山下,就望见了山坡上的魁星楼。村边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给指了上去的路,我便爬上过去。

发现是新建的,似乎只有台基是老的。一层平面方形,二、三、四层六边形,4米多高,我看这叫庙叫楼都不合适,从外形看显然是塔。一层正面砖券洞门入室,内供魁星像。

古建筑文物方面,重修与重建的界限如何划定?文物界似乎无严格的标准。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我想重修的话, 建筑形制、结构法式不变, 制作工艺不变, 原构件要保证在70%以上,否则,就大大伤害古建筑的元气和价值。这个标准达不到,就应归入重建。


安邑塔叫“太平兴国寺塔”,俗称“安邑塔”,位于安邑北街,2013年3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属太平兴国寺禅师之墓塔,建于宋嘉祐8年,为八角形砖塔,塔体四裂,原高86米,13级,现存71米,11级,以现在的高度仍然是全市最高的佛塔。路过安邑,远处就可以看到。

从南面和西面看,都是开裂为两半,所以说是四裂。一直以为是一裂为二,全面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郭村泰山庙大殿,在盐湖上王乡郭村,土围墙,庙内仅存元代大殿,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正殿大门两旁的石雕龙柱,为明代重修之物,柱上雕龙,龙爪抓有人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2、3月间汾河流域之行,见到28根类似石柱,李济当时认为这类文化值得详细考察。我在新绛泉掌关帝庙见到了十数根类似的龙柱。

陶朱公墓在陶村,存碑楼一座,额题“越名臣”,高4.1米。碑楼系清康熙33年“重修陶朱公墓碑”。碑楼旁有1986年原运城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

范蠡(前536—448年),出生楚宛地三户邑,与宛令文种相识、相交,二人不满当时楚国政治,一起投奔越国,辅佐勾践兴越灭吴,成就霸业。范蠡功成身退,化名鸱夷子皮,浮海出齐,父子耕于海畔,兼事渔盐,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不久,范蠡自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止于陶(宋国陶丘)。宋乃“天下之中”,范蠡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不久致赀累钜万,自号“陶朱公”。晚年仰慕介子推,思归故里(其先为晋大夫范氏),散其家财,适晋以终,其后裔所居之地称陶村。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尊其为“商圣”。

这里有一个词语“废居”,废,出卖;居,囤积。谓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


蔡伦墓,陕西省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有一座,湖南省耒阳县有一座。陕西洋县是蔡伦的封地,湖南耒阳是蔡伦故里。而盐湖区王范乡王范村也有一座蔡伦墓,蔡伦怎么与王范扯上关系?未予考证。蔡伦发明造纸术,于世界文明功莫大焉。蔡伦是宦官,本地乡间以“蔡伦”为“无后”的隐语,似对蔡伦不敬。

嘉庆元年(1796)立的墓碑, 在王范村村西三叉路口。听说墓冢还有一段距离。 


盐湖上郭镇上郭村西李母马太君淑德碑楼,在村边地里。碑题“例赠修职佐郎荣波李公继配马太君淑德碑”,咸丰9年(1859)立。修职佐郎,正八品或从八品散官。

注意到这个碑座是莲花座而不是龟趺(又名赑屃、霸下),首次见到。

仿木石雕,雕刻精细。

三路里镇三官庙戏台,创建于元代以前,梁记板题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有修葺。戏台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歇山复合顶。前有抱厦一间,面宽三间,进深一间,面宽与整体建筑比较略有收缩,使整体建筑平面呈“凸”形。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又称“三元”,即天官、地官、水官,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庙其它建筑被毁,仅存戏台,三官塑像放置在舞台后部。

梁架正中间设垂莲柱一枚,通过戗脊与四角相连,布局新颖。

两边的雕龙石柱

去冯村乡小张村,路过丁家卓村,在村边发现一座砖砌高阁,上题“文昌阁”。这是无意路过所见,回来后查资料得知, 丁家卓文昌阁系盐湖区文物保护单位。

冯村乡小张村土塔,土塔本地比较多见,许多村村边都有,村民对其称谓不一:文昌阁(台)、魁星阁(台)、风水塔、烽火台、将台、土塔、佛塔等等。土塔不纳入本人走访范围,但此塔倾斜欲倒之势,塔上建阁楼,姑存之。

盐湖北相镇寨里关帝庙献殿,2006年5月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其他建筑早毁,仅献殿独存。献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正面檐下施通圆木大额枋,其上施四铺作单下昂斗拱九朵。前檐的大梁放置在通面额之上,不与下面的立柱相对应。次间外的两根柱子略向中间靠近,皆为移柱造。从外观上看显得稍间较宽敞,而次间较狭窄,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中较为罕见。献殿初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嘉靖十年(1531)城内张天禄出资扩建,后屡有修葺,仍具明代木构特点。

李岐山墓在盐湖北相镇西曲马村。李岐山(1879-1920),又名鸣凤,运城市西曲马村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时山西的骨干人物。其子李健吾,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一般人都是从语文课文《雨中登泰山》知道李健吾的。

1962年公布为运城市(现盐湖区)文物保护单位,碑题“辛亥革命陆军少将李岐山、马军统领李九皋之墓”,李九皋是李岐山之弟。

龙居镇长江府村李寿杯碑亭,从南面进村直行,在左手路边,基座现在低于路面。咸丰4年(1854)立,单檐歇山顶,石雕仿木结构。和前面看到的碑楼比,似乎稀松平常,但就是这样平常的碑亭,石雕亦是了得。

碑题:恩赐八品寿官国学生寿杯李公德行碑叙。“寿官”,是地方推荐、恩诏赐予德寿兼备的老人的一种头衔。

前后楹联:“德树风声任人月旦,行昭月朗照我云仍”、“岭梅并清聊借三径,岩柏同古别有一天”

盐池西禁门及西禁墙在去解州半路的十里铺村。

西禁门遗址

遇见一位年轻女羊倌,年轻人能有这种坚守,少见。


解州关帝庙,为天下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具有皇家气派。

解州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

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主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雉门后的台阶上是戏台。

午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周围有石栏杆,栏板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北有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彩绘。

御书楼匾额“绝伦逸群”

崇宁殿前回望御书楼

主殿崇宁殿,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名。殿前苍松翠柏,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大殿明间悬乾隆手书横匾“神勇”,檐下有咸丰所写“万世人极”匾。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石栏板围成露台,月台宽敞,勾栏曲折。

殿侧回廊

春秋楼,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楼顶彩色琉璃覆盖。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可供上下。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整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

“万代瞻仰”牌坊

万代瞻仰牌坊及牌坊后的钟楼

关羽一生忠义仁勇,死后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宋元明清15位皇帝先后20次封号。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而成“武圣”。


关羽老家在盐湖区常平乡常平村。常平关帝庙是关羽的家庙,又称关帝祖祠, 2006年5月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常平关帝庙南望中条,北依盐池。始建时间不详,金代建成有一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名“关圣家庙”;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来,多次整修或增建达,现存建筑多系清代遗构。

庙内建筑布局,沿袭“前朝后寝”之制,沿中轴线有山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娘娘殿、圣祖殿等六进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主从有致。

“关王故里”石坊,为明嘉靖三年立。

仪门与祖宅塔。传说,关羽杀死恶霸吕熊后逃走,恶霸和官府勾结捉拿关羽族人,常平里关姓多逃出避难,而关羽父母亲因年迈难逃便投井自尽。后人为纪念其父母,便在井上建了这座塔。

回看山门,祖塔在山门与午门之间,八角七层砖建,实心塔,无基座,七重叠涩出檐。塔身嵌铭五块,记载了金大定丁酉建塔及明嘉靖、清嘉庆年间重修情况。

献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简洁,皆饰彩绘,据题记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

献殿之后为正殿崇宁殿崇宁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木雕神龛内关羽端坐,四位侍者神情恭谦。

诒谋绳武,即贻厥孙谋、绳其祖武。

过垂花门进入一组四合院建筑,正面为娘娘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前檐插廊,重檐歇山顶。殿内关夫人、侍女像为清塑中之佳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