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 聊 “禪 茶 一 味”(二)

  佛教來源於對世事有某種看法,它的教義對人生問題有某種解決辦法,所以佛教在一些語境下被稱作“藥”。一般來講佛教有十三宗,禪宗是其中的一支,禪宗也稱佛心宗。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衆,惟迦葉尊者與師心靈相通而微笑,於是釋迦摩尼就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達摩在梁武帝的時候自印度來到中國,即爲中土禪宗初祖。其後二祖慧可,三組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後禪宗分爲南北兩宗,禪法南頓北漸,南宗以慧能爲六祖,北宗以神秀爲六祖,禪宗大盛,傾動當世,獨秀於佛教諸宗。禪宗認爲衆生平等,人皆有佛性,通過修行人人皆可成佛;輕視別人,會有無邊無量的罪。禪宗講究十六個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是覺悟了的人,衆生是未覺悟的佛。

    慧能這個人很了不起,他的弟子記其所說編撰了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中國本土人士所說的佛經《壇經》。慧能的《壇經》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直接參與到參禪悟道中來,繼而提高心境。毛主席曾說:“...佛經也是有區別的,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佛經就是勞動人民的。”唐後,本土三教合流於宋明新儒,由是矗起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又一高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學,綿延至今。

    不難看出,同西方的宗教不同,我們中國人從有文明的那一天起走到現在,這一路上都是用我們自己的思想方法在經營自己的心靈家園。這整個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那就是佛教禪宗的建立。禪宗被後世學者譽爲“最高智慧中的智慧”﹐牟宗三先生說:“以禪宗的方式來修行是奇特而又奇特﹐真是開人間的耳目﹐此只有中國人才能發展出來﹐這不只是中國人的智慧而且是人類最高的智慧﹐故大唐盛世並非偶然﹐中華民族發展到唐朝實在是了不起。”。

  禪是什麼呢?禪是梵語“禪那”的譯音,有“思惟修”、“靜慮”之意。它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安安靜靜地坐定思考。隨着佛教的日益本土化,禪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它不再只是一種修持的方法,更是代表了“涅槃之妙心”的境界。胡蘭成說:“中國自隋唐至明,千餘年間,思想的活潑在禪。禪的思想是一個“機”字,蓋承自《易經》卦爻之動與《莊子》之齊物論,非印度佛教所有”。在禪宗看來,“禪”無處不在,它充盈在宇宙跟人類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您看,“禪茶一味”可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只有捋順了這些,始能談禪茶一味。那麼茶這個苦、澀、酸、甜、鹹、鮮、香諸味俱全的入口的農產品,它怎麼跟佛家的禪就一味了呢?咱們再說說禪門著名公案“趙州喫茶”吧。

  趙州禪師(778年-897年),法號從諗,禪宗大師,享壽120年,人稱“趙州古佛”,素有“趙州眼光爍破天下”之譽。《五燈會元》裏記了這麼件事,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主問曰:“爲什麼曾到也雲‘喫茶去’,不曾到也雲‘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去!”。

    公案裏到過寺廟的人、未到過寺廟的人、寺廟的院主都被趙州從諗禪師派去喫茶,三個“喫茶去”其實就說了一個意思,喝茶是生活中的一件最爲平常的事,所謂的禪茶一味就是指“平常心即道”,道不遠,也不縹緲,它在人間煙火裏。人首先得懂的自己要活着纔行,否則談什麼修行也是枉然。餓了就喫飯,渴了就喝茶,困了就睡覺,飽了就拉屎,“夏天赤胳膊,冬寒須得被”,這是人純真之本性,也就是人的本來面目,只有知道了這個簡而又單的道理,才能明心見性。否則禪茶能一味嗎?趙樸初先生也曾寫過: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喫茶去。意思是說,空守着連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百千部經書去悟道,還不如喝茶去呢。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不單喝茶,挑水、搬柴皆是道。

  禪茶一味,不是拿個蒲團,擺上杯茶,地上打坐的形式;不是穿上古裝,水注蓋碗,面帶莊嚴,十秒出水的擺設;不是閉目運氣,睜眼發功,神經兮兮,徒增笑耳的鬧劇。如畫家寄情山水、樂家經由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來安頓自己的心靈家園一樣,禪茶一味是喜茶之人把茶籍爲安頓心靈家園的載體而進行的修行,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禪茶一味了,就是你在生活裏了,就是你有佛性了,就是你覺悟了,就是你跟自然默契了。《開悟詩》說得好:“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偶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禪茶一味了嗎你?我尚愚鈍,還未處其境,只知熱茶燙嘴。陋言種種,均作談資,不免爲大方貽笑,唯望起到拋磚引玉之效,願之初耳。



版權聲明:本文爲簡書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創撰寫,歡迎茶友在簡書上轉發,交流茶知識。

但,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