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全文及賞析

2003年,我13歲,上初一,有幸學到了歐陽修的《賣油翁》這篇課文。那時不知道唐宋八大家究竟是何物,也沒學過他的《醉翁亭記》,所以沒有被一篇文章裏竟然有21個“也”驚豔到,更沒在課外書本上讀過他的《秋聲賦》,爲古人由內而外、由小及大、由景色到感悟、由個人到宇宙的表達方式感到驚詫和豔羨。現在,2021年,我31了,比那時候自然經歷了很多,但也錯過了很多,但我仍舊懷念那時候一手縛書於背後,一手握拳於胸前,閉目點頭,素面朝天,努力唸誦經典古文的樣子。那時候整個校園書聲琅琅,柳絲婀娜,春風得意,好不快哉!

借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作爲此時我的期許和遐想。

——寫在前面

《賣油翁》全文如下: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全文簡短而有力,這也是古文獨有而鮮明的一個特點。《詩經》民風淳樸,一詠三嘆;《論語》深含大意,發人深省;《孟子》氣勢鏗鏘,長於辯論。

第一句“陳康肅公善射”,其中我最喜歡這個“善”字。“善”表示善於,擅長,說明射箭這門手藝對於陳康肅公來說,僅僅是個愛好,更說明他經常練習,熟能生巧。後文“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足可證明這一點。後面緊跟的一句“當世無雙”,則很明顯看出,由於他經常練習射箭,因此得了這樣一個雅號,但這也只是周圍人一個恭維的說法,或者一種善意的表達。

“睨之久而不去”裏的這個“睨”也很有意思。睨,說明斜着眼看,有可能是賣油翁走南闖北,見識過大風大浪,看見有人因爲會點門道而沾沾自喜,有點不滿,照應了前文“公亦以此自矜”。最大的可能則是一種自信,老人認爲這種“十中八九”的箭法,充其量也只是長期鍛鍊的結果,就和自己的“絕活”一樣,並不值得十分讚譽,因此作者用了“但微頷之”來作爲賣油翁當時“觀賞”的具體表現。

下文的問句還有“康肅忿然”,更能說明陳康肅公的驕傲和自誇。周圍的人可能和他做過比試,確實技不如人,或者他們都不愛好射箭,幹別的營生,因此更加導致了他的盲目自大,覺得自己的確當得起“當世無雙”這個稱號,因此看到賣油翁並沒有像別人一樣拍手叫好,只是“睨之久而不去”和“但微頷之”,有點惱羞成怒,下不來臺了。

接下來就是賣油翁的“秀場”了,他並沒有生氣,立馬不忿地和人語言交鋒,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他採取了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見他只輕輕地道了一句,“以我酌油知之”,然後“表演”開始。當他完成後,才真正地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而作者也只是輕輕道了一句,“因曰”。“因曰”的是什麼內容呢,“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同樣平淡無奇,看着不甚高明,實則正是這八個字“點醒”了陳康肅公。陳康肅公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於是“笑而遣之”,就這麼讓賣油翁走了,這個小故事也就結到此結束。

陳康肅公和賣油翁都是聰明絕頂的人,可以說是一點就透,而且大度淡然。陳康肅公是這樣一類聰明人,他一度迷失在別人的盲目評價和自己的良好感覺中,但卻有點孤獨求敗的感覺。他渴望知音,也渴望“點醒者”與“救贖者”的出現。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這兩句話,在我的解讀裏就有點迫切懇求的味道了。你想,假設自己周圍充斥着奉承和讚頌,雖然一度快樂、開懷,那麼到了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呢,寂寞、無聊、孤獨、無語等情緒便會接踵而來。於是,看似陳康肅公是在問別人,其實內心迫切想找到一個“知音”罷了。

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陳康肅公聽到這個回答,確實有點羞惱,他以爲別人會了解自己,但這個回答你仔細看,賣油翁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沒有回答自己會不會射箭,也沒有回答陳康肅公射箭的水平如何。於是陳康肅公急了,脫口而出,“爾安敢輕吾射!”他覺得自己受到了蔑視和侮辱,聲音變了,面色變了,內心緊張、激動、氣惱、羞憤。殊不知“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依照佛家的觀點,你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對方就是命運派來“點醒”和“拯救”你的人。

於是到了最後,我們看到了皆大歡喜的畫面,“康肅笑而遣之。”陳康肅公怎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呢,只是這個聰明人,或者說我們每個人某個時段都會被表面所矇蔽,看不到本真,於是就有人來“解疑答惑”。所以作者選取的這個人也很有意思,賣油翁,是那種處於社會底層的人,衣食堪憂,無依無靠,但無拘無束,無牽無掛,同樣也是那種久歷世事、飽經滄桑的世外人,他自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一無所知。他只是來了,停留了,又走了,僅此而已。

回到文章,陳康肅公“嘗射於家圃”,“嘗”,曾經的意思,一個字就讓我們讀懂作者歐陽修只是想講述這麼一個故事而已,然後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家圃”也很好地做出了補充說明。既然是“家圃”,也就是家裏的菜園,說明這是一個很私密的地方,不是“公共場所”,但偏偏“有賣油翁釋擔而立”,而且“久而不去”。

1000年前,歐陽文忠公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小故事;1000年後,我相信,這個小故事仍然在華夏大地上淵源流長,閃爍着智慧和文明的光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