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羣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


做人最難的是什麼?有人說,做人最難的是,羣處時守住自己的嘴,獨處時守住自己的心。


一、羣處守住嘴

與人相處,最忌諱的便是,話多。俗話說:“言爲心聲,語爲人鏡。”

語言就如同一面鏡子,我們從一個人所說的話中,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爲人以及修養。

有的人,總是喜歡滔滔不絕、誇誇其談,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見識,殊不知如此作爲只會給人留下輕浮、狂妄的印象。

有的人,只顧着嘴上痛快,口無遮攔,說話不經過腦子,往往最容易傷人。

正所謂“禍從口出”,逞一時口舌之快,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反而還會引火燒身,生出事端。

在《警世通言》中便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宋神宗年間,一次衆人閒聊中,王安石偶然談到蘇東坡的“坡”字,一個“土”加一個“皮”,所以“坡”就是土的皮。

蘇東坡立刻取笑道:“這樣說來,‘滑’字的意思就應該是水的骨頭啦?”王安石沉默。

蘇軾見王安石答不上來,又笑着說:“‘鳩’這個字也是可以解的。”

王安石認爲是真有說法,急忙請教。

蘇東坡嬉皮笑臉地說道:“《毛詩》有云:“‘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孩子七個,再加上爹孃,正好九個!”

王安石聽了又是沉默,心裏覺得這蘇東坡輕浮,不可大用,需要歷練,後來就讓蘇東坡外放做了湖州刺史。

你能力比人強是一回事,但也不能因此而口無遮攔,做出羞辱別人的舉動,這樣的話,只會讓人反感,留下隱患,爲自己招致禍難。

正如《周易》裏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有福之人,懂得羣處慎言,專心做事。急躁之人,總是急於表現,所以話多。是非只因多開口。羣處守住嘴,哪怕沉默,也好過失言。


二、獨處守住心

有這樣一種人,喜歡在朋友圈曬健身照、讀書照,但在攝像頭關掉的時候,卻在放縱自己。

有些男人在人前表現得與妻子十分恩愛,但回到家時,卻有開始了家暴。

課堂上教給學生禮義廉恥的老師,在沒人看管時難保不會出現獸行(這種新聞已屢見不鮮,在此略過不表,但九叔相信這只是小部分“老師”)。

一個人最真實的狀態,往往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之所以強調“獨處守住心”,正是因爲一個人無論人前如何的光輝靚麗,如何的偉光正,多多少少都有“表演”的成分。

若內心沒有真正達到與表現出來的相一致的高度,在獨處時便會很容易懈怠,甚至是放縱乃至墮落,更甚者可能腐化。

而獨處時間,正是一個人自我反省與自我提高的最佳時期。在獨處時若受不住心,便會很自然地滑向墮落的一面。


在獨處時如何守住心?

《禮記》中有云:“君子必慎重其獨也。”君子即使是獨自一人,也會慎重,不在鬆懈中迷失。這便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便推崇的“慎獨”。

元代學者許衡一日外出,趕路許久,又飢又渴。途徑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上樹摘梨,唯有許衡不爲所動。

有人問他爲什麼不摘梨,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人家笑其迂腐,世道混亂,誰還知道樹主人是誰。

許衡正色答道:“梨雖無主,吾心有主。”

“梨雖無主,吾心有主”便是對“慎獨”的最好註腳。

縱觀古今,多少能人異士,本出類拔萃,但就是在“梨無主”諸如此類的事上沒能守住心,開始一步步滑向腐敗的深淵,最終落得個可憐可恨可悲可嘆的下場。

諸般德行,皆由內求。能在獨處時安然自得,纔會在喧囂時淡然自若。

我們人生的成敗、得失,或許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機遇與運勢;但人生的境界與層次,往往來自於我們與人相處、與自己相處時的抉擇。

人前時,注意分寸,做到慎言,不逞一時之快,否則受傷的是自己。人後時,清靜獨處,不亂於心,堅守內心信念,否則喪失的是原則。

不妄言、不失言,不亂於心,纔是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大智慧。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爲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煉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夸誕之說。文章認爲,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內容。

生死問題是人生哲學上的重大問題。生必有死,雖是辨證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人的慾望總是希望延年益壽,尤其是剝削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總是希望長期保持富貴榮華、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時代,齊景公就說過:“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二十年)戰國時,出現了一批方士,爲了迎合王公貴族求長生的心理,於是編造出海上有長生不死之藥的謊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國的方士徐福等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許多仙人都住在那裏,如能到達,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領着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終等“求仙人不死之藥”。(《史記•秦始皇本紀》)經過幾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結果一無所獲。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對武帝說用丹砂可以煉出黃金,以黃金爲飲器則益壽,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神仙,於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齊國的方士公孫卿又對漢武帝講黃帝乘龍上天的事,武帝聽了深爲羨慕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禪書》)秦皇漢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爲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煉目的。爲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爲仙道修煉的必要手段。《抱朴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爲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於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佈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着,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藥》)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於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着,以醫爲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爲,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煉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羣衆,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爲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煉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穀、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朴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煉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爲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內容。現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爲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爲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衝氣以爲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纔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爲”爲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爲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爲,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爲,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爲,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爲“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爲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爲,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爲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爲,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爲,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纔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爲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爲,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爲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着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佈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衆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羣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爲廣闊的空間,爲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着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爲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着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爲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爲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爲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爲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不妄言、不失言,不亂於心,纔是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大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