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累了,不妨歇歇再上路

有一天,朋友跟我抱怨她工作上的事情,說她感覺自己很累。

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從理性上去跟她分析她工作的問題。

其實她不需要我的理性,她只是釋放一下自己的情緒而已,但我卻沒有重視她的情緒。

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話題:成年人如何保持情緒穩定?

這幾年關於“成年人要保持情緒穩定”、“成年人要戒掉情緒”、“成年人的崩潰應該悄無聲息”......

這樣的話題越來越流行,難過悲傷這個情緒代表着脆弱,甚至成了一種“應不應該”的道德負擔。

我們好像陷入了一個對情緒很苛刻的怪圈。

於是我們習慣了反覆被訓練,怎樣擁有更強大的內心,怎樣避免情緒。

但這樣很容易遭到反噬,人很容易陷入麻木與無趣。

反而忽略了,其實還有另一種解題方式。

那就是認識情緒、接納情緒,反而是一種更“美好”的角度。

在難過的時候,允許自己釋放悲傷,允許自己有情緒,人才會更有力。

《浪漫的體質》這部劇裏,恩靜因男朋友去世,產生了幻覺。

她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醫生跟她說:積蓄在心裏的眼淚,會累積成疾,而流出來的眼淚,很快就會在這世界蒸發消失。現在的你,只是自然地讓它流了出來,是釋放了該釋放的東西,算不了什麼。

想起這一段的時候,忽然明白:

比起強大的內心,其實健康的內心,更有力。

今天看到一個故事:

傳說造物主在創造人類時,爲了讓人類享受活着,於是賦予了快樂的情緒;

爲了人們能夠在受傷時爆發能量保護自己,於是賦予了憤怒的情緒;

爲了讓人們遠離危險,於是賦予了恐懼的情緒。

但不久後造物主發現了問題:這幾種情緒讓人類頭腦高度亢奮,大量消耗了人的能量,一旦能量透支倒下了,就會有生命危險。 

並且人類彼此之間不懂得照顧合作,喫飽睡足後便虛度光陰,無所事事。 

造物主在想,需要有一種情緒能夠讓人類懂得慢下來,而不是一昧地消耗能量;讓他們願意團結起來互助,並且願意努力生活。 

於是創造了悲傷的情緒,悲傷降低了人的行動力,使人無法一直亢奮。 

這讓人類懂得休息的重要性,知道偶爾要停下來補充能量,明白自己需要依賴他人。

因爲自己感到悲傷或流淚,所以可以向同伴傳遞出“我需要你”的信號;

因爲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悲傷,便學會了體恤、照顧他人; 

因爲體會到了失去的悲傷,於是人類懂得了珍惜;

因爲不想總是被悲傷的痛苦折磨,人們必須認真對待生活,珍惜活着的時光。

擁有悲傷之後,生命才變得有活力,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也才更加深刻。

允許自己爲自己的辛苦感到悲傷,其實是真正的關愛自己。

我們感知到的情緒,只是提醒我們,你的心需要釋放這些積累下的壞的東西,這算不了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