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6

面對孩子的失敗和錯誤,父母的心態很關鍵,孩子很敏感,會從父母的態度中讀出對與錯,是與非。

面對孩子忘寫作業,父母既不要幫他承擔,也不去斥責,讓孩子承受錯誤帶來的後果。要心平氣和,也不要不顧一切的去幫助孩子達到目的,這樣會讓孩子沒有自我約束能力和控制能力,總想着父母幫自己收拾爛攤子。

幫助孩子學會對失敗泰然處之。如果孩子缺少好奇心和想象力,也許是因爲父母太注重成績,忽略了對創造力的培養,想想上一次和孩子仰望星空是什麼時候的事?

孩子學習沒有效率,要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過分的推動孩子上補習班等等,沒有時間玩耍因而不快樂,對學習產生厭倦。

孩子沉迷遊戲,要想想自己有沒有引導孩子做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動,比如下棋打牌,學習編程,創建網站,孩子愛好多了就不會老惦記着電子遊戲。

孩子不愛閱讀,要想想家裏有沒有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讓孩子隨時接觸到感興趣的讀物。

孩子不善交流,要想想父母有沒有幫助孩子創造社交環境,或灌輸一些關心社會的常識,激勵孩子做有益於社區人羣的事情。

孩子總在自己房間,與父母對話較少,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與孩子進行民主式的對話,關心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孩子容易被父母的情緒和思維方式左右,當孩子犯錯時要想想自己行爲是否對他有不良影響,導致孩子在潛移默化下做出錯誤的選擇。

溝通中,共情是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同理心的表現,也是善解人意的做法,人人要有共情的能力,就會讓人際交往能力更強,更能體諒理解他人。

共情是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要全身心理解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舉動,支持尊重孩子。

共情是親子溝通的橋樑,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認可和接納。

在教孩子共情能力之前,先培養孩子認識自己,情緒表達自己,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比如可以鼓勵孩子,你現在有什麼情緒,你感覺開心嗎?

當孩子犯錯或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通常是教育批評孩子,再耐心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以後不要再犯,但這種方式不但效果不好,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哪裏有錯,更不會承認錯誤,下次還會再犯,應該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先關心孩子的感受及共情。

與孩子共情,就不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的,孩子情緒十分脆弱,內心衝突和困惑的感受比不愛發脾氣的孩子更強烈,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更大,更需要父母理解自己,安撫和幫助自己,結果卻是常常受到批評。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做到共情,這也是破解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比如當小朋友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可以問孩子你爲什麼不喜歡做操?可以和爸爸說說你的想法嗎?做了以後可以先安慰再引導我,如果做不好也很着急。爸媽陪你多練習會不會好一點?

要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類似共情的概念。研究表明孩子四五歲時能夠理解自己想法,可能和他人不同,也能從他人的想法出發去理解和預測他人的行爲,到了小學的中後期,孩子開始對陌生人產生共情,比如看電視,戰爭災害會爲難民產生共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